作者:唐琳/整理 來源: 發布時間:2017-8-11 11:4:6
|
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首席教授王威琪: |
|
超聲內鏡在胃腸疾病診療中具有重要作用 |
|

人類與疾病的斗爭史,也是人類歷史中的重要一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總會患病,其中胃腸疾病也是常見的一類疾病。胃部疾病患者常被醫生建議進行胃鏡檢查。關于胃鏡,大家比較熟悉,但對于超聲胃鏡,還不是十分熟悉。胃鏡檢查能直接觀察到被檢查表面部位的真實情況,可以看到X射線不能顯示的病變,但由于它基于的光學性質故只能顯示腔內表面的形態,而具有非電離幅射的超聲卻可檢測到深層組織的信息,F將兩者結合,即超聲胃鏡,可取長補短。超聲胃鏡是一種將超聲波與內鏡(胃鏡)集成為一體的醫療設備。它將微型超聲探頭安置在內鏡前端,當內鏡進入胃腔后,在內鏡直接觀察腔內形態的同時,又可進行實時超聲掃描,以獲得管道壁(從腔/胃內向腔/胃外)各層次的組織學特征及周圍鄰近臟器(如胰腺、膽道、肝臟、縱隔、盆腔和腹腔的器官)的超聲圖像。此種超聲圖像比經皮/體外超聲掃描所獲取的組織圖像,更為清晰。顯然,超聲內鏡不同于胃鏡和腸鏡,它填補了普通內鏡、體表超聲和CT等檢查方法所不能覆蓋的特殊適應癥的空白,使其成為內鏡診斷中的一把利器。
從物理上說,光波、電波都是電磁波。電磁波進入彈性介質(即人體組織),會迅速衰減。所以一般的胃鏡—光學胃鏡,只能顯示光所照射到的組織表面的形態,得不到深層組織的信息。超聲波是機械波,機械波在彈性介質(即人體組織)中可以從表面向深處傳播。超聲內鏡/超聲胃鏡就可以將超聲波從(內鏡所在的)腔內向腔外傳播并進行成像。超聲內鏡主要優勢就在于可對消化道管壁黏膜下生長的病變性質進行鑒別診斷,確定胃腸黏膜下病變的起源,判斷早期消化道癌變,判斷消化道惡性腫瘤的侵襲深度、范圍和是否有周圍淋巴結轉移,可對消化道腫瘤進行術前分期,鑒別潰瘍的良惡性,也在診斷膽道及胰腺系統疾病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對于較小腫瘤的檢測,較為準確?傊,超聲內鏡在判斷惡性腫瘤的侵襲深度,與膽胰疾病的診斷方面作用尤其突出。另外,在超聲內鏡介導下,應用細針穿刺抽吸活檢術也明顯提高了病變的確診率。目前,應用超聲內鏡進行診斷和治療已經是國內外內鏡技術的一個創新和熱點。
經過近20多年的臨床實踐,超聲內鏡的技術越來越成熟,其應用范圍也不斷擴大。我國超聲內鏡技術在臨床醫學中也得到迅速發展,京滬一些著名醫院消化科,例如上海長海醫院、上海中山醫院等,不僅具有超聲內鏡技術,同時還開展膠囊內鏡的診治技術,使其消化內鏡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超聲內鏡的出現使內鏡技術實現了飛躍性的發展,為廣大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帶來了福音。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7年7月刊 聲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