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記者 唐琳 來源: 發布時間:2018-11-13 15:29:15
科學衛星綜合運控中心:
守衛“地面” 仰望“星空”

 
2018年5月28日,第十五屆國際運控大會拉開帷幕。
 
展會上,一個以“空間科學衛星工程及其運控中心”為主題的展覽,吸引了大量參展機構和人員的駐足討論。
 
展覽集中展示了我國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科學衛星任務的基本情況、運行狀態和初步科學成果,同時也向國際同行介紹了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科學衛星綜合運控中心(簡稱運控中心)的現有能力、技術性能和系統特點。
 
中國空間科學衛星工程的迅速發展和取得的豐碩成果在引發參會者們由衷贊嘆的同時,也“勾出”了他們加深與運控中心雙邊和多邊合作的強烈愿望。
 
地面支撐 服務多星
 
在空間中心為支撐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建設我國空間科學及其衛星工程項目而成立的眾多機構之中,有一支團隊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它既要負責提供和發展地面運行系統總體技術,又要執行衛星的運行控制管理;既要協調、調度地面站接收科學衛星的數據,還要負責監視空間科學衛星及有效載荷的工作狀態;既要匯集和分發空間科學數據,還要負責空間中心網絡通信公共基礎設施、空間科學衛星數據地面網絡通信鏈路以及國際間網絡通信鏈路的建設、管理與運行……
 
這支既要守護“地面”,又要仰望“星空”的隊伍,正是空間中心運控中心團隊。
 
“運控中心是空間科學衛星運行階段的總體技術支持部門,它通過地面公共支撐系統支持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科學衛星運行,可以說是科學應用系統與衛星之間的聯系紐帶。”空間中心副主任、地面支撐系統總師兼總指揮、運控部部長鄒自明告訴我們。
 
鄒自明提及的地面支撐系統,主要負責科學衛星有效載荷在軌運行管理、科學數據的接收和預處理,科學數據的統一管理、永久歸檔與長期發布,并為各個衛星的科學應用系統提供公共的支撐服務。
 
可以說,地面支撐系統既是支撐科學目標實現和科學成果產出的服務平臺,也是聯系全球空間科學界和公眾的通道以及開展國際合作的窗口,更是我國在空間科學發展方面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十二五”期間,地面支撐系統出色地完成了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4個衛星工程任務的在軌測試和長管運行工作,做到“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確保了各衛星任務安全、可靠、高效運行,有效支持了各衛星任務的科學產出最大化。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面對“十三五”期間衛星任務多、責任重的情況,運控中心將繼續堅持“利用現有基礎、立足長遠目標、匹配任務需求、適度超前發展”的建設原則,預先布局并突破若干衛星地面運管新技術,打造國內外領先的地面支撐系統,繼續為更多空間科學衛星提供強有力支撐。
 
運控數據 并駕齊驅
 
其實,在運控中心這支聯合大團隊下面,又包含兩個分支隊伍,即衛星運控技術實驗室(簡稱運控室)和數據網絡技術實驗室(簡稱數據室)。它們就仿佛運控中心的左膀右臂,共同扛起了地面支撐系統這一重任。
 
運控室是空間科學系列衛星在軌運行階段運行管理和總體技術支撐責任部門,也是發展衛星運控技術的主要力量。它既要通過空間科學任務中心的研制和運行,實施空間科學衛星在軌運行管理;也要通過虛擬智能運控技術研究,帶動空間技術創新。
 
“運控室是確?臻g科學衛星在軌安全、可靠、高效運行的主要責任部門,是科學用戶與衛星之間的紐帶,是實現科學目標最大化的基本保障。”鄒自明介紹。
 
“十二五”期間,在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任務的支持下,運控室建成國內一流的空間科學任務中心,具備了科學衛星任務在軌運控分析與決策支持能力、任務規劃與計劃指令編制發控能力、任務態勢展示與狀態監視能力、遠程科學運行服務能力,為多個科學衛星任務的在軌運行管理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支持。
 
鄒自明介紹,面向“十三五”,運控室將開展6個新增空間科學衛星任務的系統研制,并根據衛星任務的特點,在“多星協同規劃”和“智能運控”等方面優化空間科學任務中心。
 
成立于2004年的數據室目前擁有一支具備空間物理、空間天文、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應用技術、通信與信息技術等多個專業背景的穩定人才隊伍,團隊成員平均年齡不足35歲,可以說是一支朝氣蓬勃、團結奮進的創新研究隊伍。
 
近年來,數據室將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日地空間大數據處理與應用技術,包括處理資源動態規劃與智能分配、多源數據產品融合、數字空間引擎、物理量關聯挖掘與因果分析、事件特征指標發現與快速識別技術等,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十二五”期間,數據室承擔了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地面支撐系統建設任務,研制形成覆蓋一套集衛星科學數據實時處理、快速可視、存儲管理、歸檔發布和永久保存為一體的數據全生命周期業務系統,建成了我國首個空間科學衛星數據中心,圓滿支持了空間科學衛星在軌運行任務。
 
集智攻關 保駕護航
 
由于運控中心研制的地面支撐系統具有多星多任務的特殊性,這也意味著團隊不得不面臨著諸多從未遇到過的荊棘與坎坷。而這些難題,是團隊上上下下一早就已經有所覺悟的。
 
比如,在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任務中,由于研制進度等原因,各顆衛星的發射時間相對集中。因此,地面支撐系統就不得不面臨同時開展幾顆衛星的研制、在軌測試和運行管理的局面。這就要求系統必須具有同時支撐多星的能力,并且也對技術系統、人員素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些問題無法回避也不能回避。對此,運控中心團隊迎難而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系統業務軟件進行有效、合理的調整,采取“基礎平臺框架+各衛星專用軟件”的體系結構,從而確保了對每顆衛星只需將部分軟件進行適應性完善即可進行支撐。
 
也就是說,今后不必再大規模地重新建設支撐系統,僅需做適應性的擴建即可遂行新任務,可謂是一勞永逸。“整個系統具備多任務功能,支持多星,并可對未來任務進行擴展。同時,在人員和管理方面也可進行針對性訓練。”鄒自明表示。
 
運控中心團隊的每一名成員,在整個地面支撐系統建設過程中,都用切實的行動與默默無聞的付出,踐行著自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彼時,地面支撐系統所在的懷柔園區工作環境尚未達到理想狀態,堪稱一個“大工地”。適逢6 月,天氣極其炎熱,由于供電無法滿足需要,所以園區只能保證為設備開啟空調,而無法為工作人員提供空調。異常悶熱的房間,加之新裝修的房間和新家具帶來的刺鼻味道,工作環境的艱苦可見一斑?删褪窃谶@樣惡劣的條件下,沒人叫一聲苦,沒人說一句累,大家凝心聚力,克服困難,認真工作,最終保障了系統聯試任務的順利完成。
 
這些故事無法不令人動容。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正是得益于這支肯吃苦耐勞,又扛得住壓力的隊伍長期以來堅持不懈的付出,中國空間科學才擁有了如今這一國內領先的地面支撐系統,保障了空間科學衛星任務順利實施并取得重大的科學回報!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8年9月刊 匠心)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