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風景秀美的浙江省杭州西湖文化廣場比作科學愛好者的天堂,這一點也不為過。
如果你想來一場包羅萬象的科普文化之旅,那么浙江省科技館能滿足你所有期待;如果你想探索奇妙的生命世界,深入了解人與自然的故事,那么浙江自然博物館新館定會讓你不虛此行。
經過6年多的精心籌備與辛勤建設,浙江自然博物館新館于2009年7月正式建成對外開放。新館建筑面積2.6萬平方米,其中常設展廳面積9000平方米,臨時展廳面積2500平方米,與老館相比,館舍面積擴大了3.8倍,陳列展示面積擴大了近5倍,年接待觀眾能力更是從15萬人次躍升至100余萬人次。
當然,除了呈跨越式增長的規模之外,浙江自然博物館新館的陳列內容與形式也更加科學、生動,展示手段更加多元、先進,服務功能更加完善和人性化。
可以說,新館開館是浙江自然博物館發展史上一次重大的轉折和飛躍。自此,一座集科普教育、收藏研究、文化交流、智性休閑于一體的全新的浙江自然博物館,開始承擔起其應有的社會功能和文化責任。
獨樹一幟
走進寬敞明亮的新館大廳,伴隨著耳畔孩子們的連連驚嘆,一面巨大的生物展示墻躍入眼簾:古老的海百合化石、千年陰沉木、灰鯨骨骼等大型標本,在無聲敘述生命之神秘的同時,也提示參觀者即將進入一段有關自然與生命的奇妙旅程。
浙江自然博物館新館的展覽內容可以歸納為三大版塊——“地球生命故事”“豐富奇異的生物世界”以及“綠色浙江”。三者合一,共同詮釋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時代命題。
“地球生命故事”版塊設有“生命家園”“生命誕生”“生命登陸”“恐龍時代”和“哺乳動物時代”5個單元,講述了地球46億年來的生命進程。生命大爆發、鸚鵡螺海洋、魚類時代、蕨類森林、恐龍世界、哺乳動物時代至人類登上生命舞臺等復原場景,配合“地球的誕生”“恐龍大滅絕”等劇場影像以及“地球的磁場”等互動裝置,為參觀者揭示了生命在一次次滅絕與爆發中的頑強進化,加深了觀眾對地質與古生物的認識。
“豐富奇異的生物世界”則集聚了地球上各個生物門類的物種代表,再現了不同區域的典型生態系統景觀。白雪皚皚的極地、廣袤無人的荒漠半荒漠、生機勃勃的熱帶雨林以及繽紛奇異的海洋等生態場景,瞬間就把觀眾“拉”入了多彩的地球生態之旅。
相比前兩個版塊,“綠色浙江”則顯得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布展者通過巧妙的設計,在有限的空間內最大化地呈現出了浙江這片大地上的自然精華。在這里,你既可以徜徉于大型烤瓷地圖,一覽整個浙江的地貌;亦可以穿越海島、濕地和山地等生態場景,領略浙江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在新館展示中,浙江自然博物館充分利用了80年來的藏品積淀,不遺余力地打造出一個自然科學知識的殿堂。近5000件展品中不乏動物、植物、化石、巖石、礦物、自然藝術等多個門類的收藏精品,甚至包括許多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模式標本,如禮賢江山恐龍、臨海浙江翼龍等等,密集的生物墻和櫥窗展示為觀眾奉獻了一場來自大自然的視覺盛宴。
妙趣橫生
穿梭于各個展廳,最為直觀的一個感受便是浙江自然博物館新館在陳列布展方面可謂費盡心思。新理念、新模式、新技術無處不在,空間、色彩、造型等設計要素與多媒體技術等現代手法“聯姻”,充分展示了紛繁多樣的動植物及其生存環境。
首先,新館通過對聲、光、電等多媒體技術的靈活運用,生動逼真地再現了歷史的真實與生命的躍動。
比如,“地幔對流”演示裝置讓觀眾體驗了一把驚心動魄的地心之旅;恐龍再現場景中,雄渾的吼叫、晃動的大樹、斷裂的柵欄及殘留的腳印,無一不讓觀眾為之震顫;三屏對接的序廳影院和高仿真動態的達爾文機器人劇場,展示了從宏觀到微觀不同生命世界的絢麗圖景;場景周邊設置的旋轉拋物天線,讓觀眾在觀賞各種珍稀動物之余,得以聆聽到它們美妙的叫聲。
其次,開放的空間布局也為展示憑添了親和力。新館的布展打破了傳統博物館展區與展區之間的界限,使觀眾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展線,得以在不同的空間內自由穿梭。
此外,展廳中隨處可見的互動性項目更是拉近了與觀眾尤其是與青少年之間的距離:搖動手柄,“蜻蜓”就會振翅飛行;對著麥克風吹氣,植物的種子便會展示它的傳播路徑;透過魚眼視覺效果模擬裝置,就可以看到魚類眼中的世界;操控“飛船”,就能在空中俯瞰浙江大地……另外,新館館區內還設置了多個開放式自然實驗室,讓觀眾能夠體驗修復化石、制作標本和開展生物多樣性實驗的樂趣。
在借鑒國內外同類博物館的經驗,廣泛征求專家、職能部門及觀眾意見,并分析自身現狀及今后發展方向的基礎上,浙江自然博物館新館最終將建設目標設定為“具有先進理念、富有浙江特色、國內一流”的自然博物館。
而它也確實在踐行著這一目標。自建成開放以來,浙江自然博物館新館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公眾對其展示內容、展示形式、展示手段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參觀者絡繹不絕,人氣持續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