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過像《真實的人類》《西部世界》這樣的科幻電視劇,你可能會想象,未來,智能的人形機器人將在滿足人類需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包括照顧孩子或老人。
如今,一系列機器人正在包括殘疾、老年護理、教育和健康等在內的護理服務中使用。在日益老齡化的今天,智能機器人的到來似乎成為填補這一社會需求的最佳選擇。
然而現實情況是,這一領域的現有技術還不是非常人性化。“實際上我們距離小規模應用這樣的設備仍需數十年,這需要很多輪的測試、批準和證明。”哈佛設計導入實驗室機器人學專家、工程師Nic Carey說。
的確,在技術力量不可逆轉地重塑醫護領域之前,還有很多問題與挑戰需要人類共同面對。
護理危機
與其他一些先進的自由民主國家一樣,澳大利亞也將迎來一個更為復雜的人口老齡化的未來。許多護理機構已經在嚴格的財政約束下開展業務,令他們感到苦惱的是,難以招募到足夠多的合格員工。隨著退休人員的不斷增加,這個問題將會變得更加復雜。
而機器人由于能夠完成從體力任務到社會互動的一系列角色,正日益成為當代護理服務的一大特色。它們的廣泛使用被認為是處理人們迫在眉睫的護理危機的一個重要工具。日本等國家認為,機器人在填補護理服務的勞動力缺口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比如,由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討所團隊研發的海豹型醫療機器人Paro,看上去像個萌萌噠的毛絨玩具,但卻配備了多個傳感器,能夠對外部刺激作出反應。這種機器人有助于癡呆癥患者的護理。通過肢體接觸,可以喚醒癡呆癥患者過去養育子女、飼養寵物的記憶。
作為醫療器械,Paro已經通過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認證。在其他國家有不少采用事例,在德國,使用Paro的上門護理被納入健康保險范圍,在丹麥,因為得到了國家項目的采用,已經有80%的地方政府引進Paro。
由法國制造的交互式伙伴機器人Nao,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人形機器人之一。雖然只有58厘米,卻具有25個自由度,100多個傳感器,機載電腦,支持23國語言,支持遠程控制,可實現完全編程。
Nao經歷了多次更新換代,并在世界范圍內被用于各種不同的應用,包括幫助兒童進行兒科康復以及各種教育。
技術的雙刃劍
機器人能夠提高生產力,改進質量和安全性。然而不可回避的是,機器人也存在被濫用或產生意想不到的后果的可能性。
人們擔心使用機器人可能會讓隱私保護受到威脅,使人們暴露于數據黑客的攻擊中,或者甚至造成人身傷害。而且,由于缺乏相關證據,關于人機交互潛在的長期影響也難以言說。
2018年11月初,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政府學院(ANZSOG)發表的最新研究中,科研人員對機器人在護理服務中應當與不應當發揮的作用進行了研究,而后者則是他們更為關注的。通過與來自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35位政策、醫療保健和學術專家的交流,研究人員還調查了政府作為管理者在構建這一框架中的角色。
他們發現,盡管這些技術已經在老年護理機構、學校和醫院中使用,但政府機構通常不會從戰略角度考慮這些技術的使用,而且往往也不會意識到風險和潛在的意外后果。
這意味著,該行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術供應商的利益驅動。研究人員發現,機器人常會作為一種新的、有吸引力的東西被“利用”,以保持年輕人對學習的興趣,或者作為與家庭探討未來老年護理服務的“對話起點”。
但隨著技術日益發展,隨之而來的風險也與日俱增。利用其他新興技術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對于人類對機器人的上癮和依賴表示擔憂。如果機器人破損或者過時了,會發生什么?如果機器人造成了傷害,誰該來負責?
人工智能在快速地發展,機器人也將發展出不同水平的能力,以“了解”他們所要關心的人類。這無疑引發了對潛在黑客攻擊和安全問題的擔憂。另一方面,如果在不同的價格點提供不同級別的護理服務,則會引發不公平問題。
此外,研究人員還擔心機器人際關系對人類關系的意外后果。例如,家庭成員可能會覺得機器人代理的陪伴足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無意中導致老年人與社會隔絕。
面對上述這些未知的、令人不安的諸多問題,研究人員建議,應采取一種響應性的監管方法,這種方法依賴于行業進行自我監管和同行監管,并在問題出現時將其升級以供后續監管。這種參與將需要教育、行為改變以及超越正式規則的各種監管措施。
不僅如此,政府需要通過規范快速發展的市場來發揮重要作用。比如,政府在幫助供應商了解可用的不同技術及其證據基礎方面能發揮積極的作用。護理服務行業往往難以獲得有關技術及其有效性的良好證據。因此,他們主要是由市場提供信息,而不是高質量的證據。這一點也得到了許多利益攸關方的認可。
此外,建立行業標準,以防范數據和隱私威脅以及失業,同樣需要政府的積極參與。總之,政府有責任確保弱勢群體不被技術剝削或傷害,而且他們還必須確保機器人不會取代人類的護理,從而導致更大的社會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