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記者 倪偉波綜合報道 來源: 發布時間:2018-2-1 15:54:30
席卷而來的“超級瘧疾”

 
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通過蚊子叮咬傳播。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約出現2億例瘧疾病例,造成約60萬人死亡,其中大多數感染者和死亡病例出現在非洲。
 
而如今,科學家們警告說,一種“超級瘧疾”正在東南亞迅速蔓延,一旦它蔓延到非洲,則可能會對全球健康造成威脅。
 
可怕的擴散
 
2017年3月,一種“超級瘧疾”開始在東南亞傳播,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和越南都出現了疫情。這種瘧原蟲對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青蒿素具有耐藥性。
 
盡管該疾病是一個重大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但是由于美國的總統防治瘧疾倡議(PMI)計劃資助的控制項目所帶來的積極影響,瘧疾死亡人數一直呈下降趨勢。2015年,全世界估計有43.8萬人死于瘧疾,而2013年這一數據卻高達58.4萬人。
 
然而,據媒體報道,美國國會有可能執行PMI的撥款減少44%的提議,那么這可能會大大削弱瘧疾預防和治療項目的力度。預測顯示,僅僅是PMI計劃的削減,就可能導致未來4年內因瘧疾而死亡的人數增加30萬。
 
在這些因瘧疾而死亡的人中,大多數(92%)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人們擔心,如果目前在東南亞地區出現的耐藥性菌株蔓延到非洲,那么這可能會使非洲抗瘧方面已經取得的成果面臨萎縮的局面。
 
其實,這種新的耐藥菌株的出現和擴散并沒有讓瘧疾控制專家感到驚訝——因為這是一次歷史的重演。
 
就像殺蟲劑的耐藥性一樣,瘧原蟲的耐藥性是人類以前經歷過的現象,其可能會反復出現,直到瘧疾最終被根除。因此,肯尼亞基里菲KEMRI-Wellcome Trust研究項目科學家、牛津大學基因組學和全球健康中心研究助理Janet Midega表示,“我們應該將耐藥性的周期性出現和再次出現作為一個了解瘧疾寄生蟲及其傳播的新的機會,從而開發出更為持續的方法來控制它,并使任何一種新的替代療法更加持久。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加倍努力,增加和維持控制瘧疾的資金。”
 
變化的目標
 
耐藥性寄生蟲的快速傳播是由瘧蚊以及全球航空旅行導致的全球化進程加快所共同推動的。目前,控制瘧疾的前沿工具——包括使用青蒿素聯合治療(ACT)、使用經殺蟲劑處理的蚊帳(ITNs)和室內噴灑殺蟲劑(IRS)——都是有效的,但瘧疾傳播的持續存在意味著當前實踐仍然存在缺陷與差距。
 
Midega指出,縮小這些差距需要有意識地努力維持和改善所取得的成果,并且最好確立一個計劃,以促進對瘧疾控制采取更為綜合的方法。
 
科學家們面對的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目標,因為瘧疾寄生蟲和傳播它們的蚊子在對控制措施的反應中不斷發生變化。因此,要跟上“節奏”,就需要使方法和實踐充滿活力,并將注意力轉向鼓勵對抗寄生蟲和蚊子采取多樣、同步的策略。
 
當然,控制還需要與社區聯系起來,環境和社區衛生工作者可以從農業綜合蟲害綜合管理的成功中汲取重要經驗。
 
多維度控制
 
瘧疾涉及人類宿主、蚊蟲媒介和寄生蟲。由于瘧原蟲的生命周期部分發生在蚊子身上,部分在人類宿主體內,因此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兩種控制瘧疾的途徑:一是通過增加使用ITNs和IRS來減少人與傳染源的接觸,二是通過對已確定病例的監測和有效治療來控制人群中瘧原蟲的傳播。
 
雖然人類已從這些前沿干預措施中獲益,但Midega認為,如果將這些措施與其他控制措施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多學科方法,最終將會產生新的影響——有可能縮小現有的差距,并推動根除計劃向前發展。
 
Midega表示,其他控制措施的一種是消滅蚊子滋生的棲息地。作為媒介生物綜合管理(IVM)框架的一部分,其他控制措施包括了社區的積極參與,以提高控制效果的可持續性。而另一項重要的控制措施便是為社區衛生工作者開發方便適用的工具,以便在有效診斷和及時治療后能更好地監測瘧疾患者。
 
斯里蘭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這里,“零瘧疾”已經持續了好幾年,在島內與印度之間經常有人員流動,以及20年的戰爭和政治動蕩的情況下,這種疾病仍沒有“翻身”的機會。
 
這正是因為采取了一種多維度的控制方法。這種控制方法包含一個有效的控蚊項目,一個多管齊下的寄生蟲監測項目,以及“患者管理”或疾病的治療。
 
不過,盡管多維度控制方法已有成功的先例,但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原封不動地照搬其他地方的經驗,更何況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瘧疾流行地區是否可以開發出類似的方法,仍然是個未知。
 
人們對于東南亞“超級瘧疾”可能蔓延到非洲的擔憂并非杞人憂天。所以,除了要確保非洲當地綜合的防治瘧疾手段外,還應重視旅行前的建議和化學預防措施,尤其是對于那些在非洲和亞洲之間流動的人群。
 
對世界衛生組織和瘧疾控制的利益攸關方來說,現在可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通過加強現有的法規,引入有關國際游客加強瘧疾預防的新規則,如類似于強制性接種黃熱病等疾病的疫苗。
 
瘧疾研究學界在探索控制疾病的方法上有著極大的責任感。如今面對“超級瘧疾”的挑戰,他們可能需要更多時間、工作和資金,但是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更多的經驗和知識!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8年1月刊 健康)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