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搜索引擎中鍵入“產后抑郁”,鋪天蓋地的相關新聞報道與治療建議席卷而來。
據估計,當前每9名婦女中就有1人正在遭受產后抑郁的折磨,隨之而來的情緒波動、易疲倦、喪失對社交活動興趣等癥狀,深深影響她們與新生兒之間親子關系的建立。
但母親與新生兒之間的早期關系卻恰恰可能影響孩子日后整個生命過程中的健康狀況。比如,那些在兒童時期經歷家庭功能失調和虐待的人,成年后患病率也會有所增加;而那些在早年生活中擁有健康的及相互支持的家庭關系的人,之后也更擅長處理壓力和調節情緒。
那么,環境究竟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健康的呢?對此科學家們始終未能給出完全的解釋。近日,來自美國俄勒岡大學的一項研究似乎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母親抑郁癥狀的增加與嬰兒的細胞損傷之間可能存在某種聯系。
端粒與健康
那么,壓力究竟是如何影響人類細胞的?當前十分熱門的一個研究領域——端粒研究或許能夠給出答案。
端粒的發現要歸功于兩位大名鼎鼎的遺傳學家:美國細胞遺傳學家芭芭拉·麥克林托克和美國果蠅遺傳學家赫爾曼·約瑟夫·馬勒。20世紀30年代,這兩位科學家分別通過不同的實驗模型,觀察到細胞染色體的末端存在一種特殊的結構,這就是所謂的端粒。
簡單來說,端粒就是細胞染色體末端的DNA重復序列,它類似于鞋帶尾端用于防止鞋帶散開的塑料帽,這些塑料帽有著緊固鞋帶的功能,端粒也是如此。麥克林托克的研究表明,如果細胞染色體丟失其末端的端粒部分,不同的染色體末端之間會發生不正常的連接,染色體的結構也會發生異常變化。因此,端粒與細胞染色體保持其結構完整性和穩定性有關。
由于端粒長度受到人體遺傳因素和年齡的影響,因此它有時被認為是反映我們細胞年齡的“生物鐘”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端粒會逐漸縮短,人們也更可能面臨一系列負面的健康狀況,諸如心血管疾病、癡呆、糖尿病、癌癥、肥胖甚至死亡等等。
更為有趣的是,當一個人遭受到心理壓力時,其體內會釋放出一種叫做“皮質醇”的激素,它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反應以及人體的能量代謝、學習和記憶能力。而暴露于皮質醇中的細胞的端粒更短,并且端粒酶也更少。這可能正是一種將心理壓力與端粒長度以及最終身體健康聯系在一起的機制。
而端粒酶則是一種由RNA和蛋白質組成的核糖核蛋白復合體,它可以把DNA復制損失的端粒填補起來,藉由把端粒修復延長,可以讓端粒不會因細胞分裂而有所損耗,使得細胞分裂的次數增加。在正常人體細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受到相當嚴密的調控,只有在某些需要不斷分裂增殖的細胞,比如造血細胞、干細胞和生殖細胞中,才能夠檢測到端粒酶活性催化單位的表達。
這個過程或許可以解釋心理壓力究竟是如何轉化為“生物磨損”的。事實上,即便青少年本身并沒有抑郁癥狀,母親的抑郁也會導致其比同齡人具備更高的皮質醇應激反應和更短的端粒。
最新發現
嬰兒時期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時期,個體容易受到環境的強烈影響。研究早期的心理壓力如何影響健康的其中一個途徑,就是觀察嬰兒在面對來自父母的壓力時會做出何種反應。在俄勒岡大學的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就通過這種途徑,對母親抑郁癥狀的增加是否會影響嬰兒的心理壓力和后續的細胞健康發育進行了驗證。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招募了48名家中有12周齡大的嬰兒的媽媽作為志愿者,并對這些家庭進行跟蹤回訪直到嬰兒滿18個月。在嬰兒6個月和12個月大的時候,研究人員在實驗室里對這些嬰兒進行了溫和的壓力測試。
舉例來說,在“面部靜止實驗”中,母親被要求交替進行與嬰兒互動玩耍以及不理睬嬰兒兩種行為。這一舉動可能會給嬰兒帶來壓力,因為作為被照顧者,嬰兒不僅需要母親的喂養,還需要她們的情感撫慰。
每次實驗期間,研究人員都會通過采集嬰兒的唾液樣本來檢測“壓力激素”皮質醇的變化,同時注意了解媽媽們的抑郁情況。等到嬰兒18個月大時,研究人員再次將這些嬰兒帶回實驗室,采集他們的唾液樣本并檢測他們染色體端粒的長度。
最終研究結果顯示,母親的抑郁癥狀越重,6~12個月大的嬰兒的皮質醇應激反應就越強。此外,嬰兒在18個月大時,皮質醇應激反應較高的嬰兒更可能具有較短的端粒,細胞磨損和破裂也更為嚴重。
未雨綢繆
其實,這并不是科學家們第一次將母親的抑郁癥狀與孩子的細胞端粒聯系在一起。
早在2015年,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兒科學系的科學家們就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人員對一組條件基本相同的低收入家庭兒童進行了為期2年的調查,其中包括108名4歲兒童與92名5歲兒童。研究人員檢測了這些兒童及他們母親的白細胞端粒長度,并篩查母親是否在產前或產后罹患過抑郁癥。
這項研究最后的結果表明,如果母親罹患抑郁癥,則孩子隨后可能發生白細胞端粒長度變短的現象,這些兒童也更容易產生特定的行為問題,比如對立違抗性障礙(ODD),變得充滿敵意、易怒、反復抗拒以及拒絕服從權威人物等,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明顯的社會或學業功能損害。
據團隊成員之一珍妮特·沃西基博士介紹,實驗結果中,與正常兒童相比,有對立違抗性行為的兒童白細胞端粒長度顯著變短,比正常端粒長度縮短約450個堿基對。此外,如果母親在孩子3歲的時候患有臨床抑郁癥,那么孩子要到4歲或5歲時才會出現端粒變短的情況。
將目光轉回現在。俄勒岡大學的這項最新發現還只是初步的,并且有待在更大范圍的樣本中接受進一步驗證。但不論如何,科學家們的發現依然凸顯了嬰兒出生后的18個月,是如何影響整個生命的健康狀況的,而這種早期的壓力可能使兒童步入健康狀況不佳的軌道。
值得欣慰的是,正因為嬰兒時期是一個對周遭環境敏感的發育時期,因而人們也有望在這一時期采取有效措施來改變一切。如培養母親與嬰兒之間的積極體驗,并且為那些正在遭受抑郁癥折磨的媽媽提供她們能夠負擔得起的、科學的治療服務等等。總之,資助有效的產婦心理健康治療和早期兒童政策至關重要,這些有效措施都可能使嬰兒朝著健康的生命軌跡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