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記者 倪偉波綜合報道 來源: 發布時間:2018-3-8 14:0:17
“不完美的指標”:《2018科學與工程指標》全新出爐

 
科學家們每天都會發現一些新的東西。但是科學政策的趨勢可能需要幾十年才能顯現出來。
 
“隨著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繼續崛起,美國在(科學技術)領域的全球份額正在下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官員日前宣布,發布最新版的《2018科學與工程指標》(2018 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這是由NSF每兩年推出的一份追蹤全球科學活動的大型報告。
 
在全新版本中,NSF首次在統計分析中囊括了技術轉讓和創新部分。數據顯示,美國在專利、知識產權收入和創新技術的風險投資等方面繼續領跑全球。
 
“美國仍然在許多方面領先,”NSF的監督機構、位于弗吉尼亞州亞歷山大的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席Maria Zuber補充道,“但是在某些對國家很重要的領域里,我們的領先優勢正在減少。”
 
中國科研實力的崛起
 
在過去的十年里,各種指標都在記錄著這一發展趨勢。例如,在2010年,NSF的官員們表示,中國在科學領域長達數十年的大規模投資,是沒有盡頭的。2012年,該機構官員又提到了以中國為樞紐的“亞洲科學區的開始”。因此,關于中國科學實力的新數據——記錄了其持續高水平的支出和不斷增長的勞動力、出版物以及商業高科技活動——并不讓人感到意外。
 
這份新鮮出爐的報告稱,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科學出版物總數量最多的國家。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發表了超過42.6萬份研究;占愛思唯爾Scopus數據庫(全球最大文獻摘要與科研信息引用數據庫)總量的18.6%;美國約40.9萬份;印度超過日本,其他發展中國家繼續保持上升勢頭。
 
不過報告認為,盡管美國面臨的來自中國等國家的競爭日益激烈,但美國仍是科技強國,推出了很多高質量研究、吸引了大量國際學生,而且在將科學轉化為寶貴的知識產權方面也表現突出。
 
NSF對中國科學成長發展的細致追蹤既體現了指標的價值,也說明了其存在的局限性。實際上,龐大的數據庫旨在幫助學者、決策者和商界領袖解決一系列政策問題。其中包括:美國大學應該如何適應吸引來自世界各地最優秀的人才來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政府機構是否應該要求國際合作伙伴提供一些大型設施和項目?這種合作的商業衍生品應該遵循哪些規則?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崛起迫使美國官員們捫心自問,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的科學霸權是否是可持續的,抑或只是一種短暫的歷史“巧合”。
 
當然,這并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NSF的報告刻意回避提出自己的分析,更不用說提出處理這些問題以及其他政治問題的任何建議了。“指標是事實性的和政策中立的,”在該報告(這份報告同時附有大量的表格附錄)第1065頁的在線介紹中這樣寫道。“它不提供政策選擇,也不提出政策建議。”
 
不完美的指標
 
這種“實事求是”的做法有助于指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無黨派的“身份”。但是為了爭奪關注度,今年的報告提供了一些暗示,即NSF認為可能需要做更多的事情,而不僅僅只是讓事實為自己說話。
 
其中一條線索出現在開篇章節的一個新的側邊欄,其標題是“什么是一個好的指標?”這篇文章指出,一個“好的”指標是對“與政策相關”的主題的“直接衡量”,從而可以足夠詳細地做出“有意義的區分”。當然,這并不總成為可能,這也從另一方面回答了“為什么NSF有時必須要使用這些不那么完美的指標”這一問題。
 
例如,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們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擁有填補科學和工程領域(S&E)的空缺職位所需的技能。然而不幸的是,沒有人可以找到一種衡量當前勞動力技能的方法。相反,NSF使用獲得S&E學位的人數作為代表?墒,在現實世界中,數百萬不具備S&E學位的人正在S&E崗位上工作。因此,獲得學位充其量是可用人才庫的一個不完美的指標。
 
這并不是該指標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勞動力和學位數據是由NSF收集,其余數據則來自其他組織(包括公司、其他政府機構或者其他實體)的調查。不過,報告指出,這些調查并不是為指標而設,也不總是直接針對政策制定者可能提出的問題而設。盡管如此,報告解釋說,NSF使用這些數據是因為這些數據比NSF自己收集的數據更便宜、更快捷。
 
與氣候懷疑論開戰
 
一些指標追蹤的趨勢只有真正的科學家才會喜歡,比如全球為使用知識產權——專利、商標、版權和工業流程而支付的2720億美元。相比之下,其關于公眾對科學態度的章節則吸引了更多的讀者。
 
今年,NSF對公眾如何看待氣候變化以及研究這一敏感話題的研究人員做出了兩項細微但可能重要的調整。其結果是對氣候變化的科學證據發表了更強有力的聲明。
 
在過去的幾年里,NSF開始討論時只是指出氣候變化“是許多美國人的一個中心問題,而且是常常引起分歧的環境問題。”然而今年,NSF將這句介紹性的語句擴展為包括對科學現狀的評估。具體來說,它指出“科學證據已強有力地支持氣候變化已經出現這一結論,它將對美國人民和其他國家的居民產生廣泛的負面影響,而且這很大程度上是人類活動的結果。”
 
國會中的許多共和黨人會對這三部分的評估提出異議,尤其是氣候變化是有害的和人為的。但這份報告毫不含糊,它指出“許多美國人似乎并不知道,絕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有氣候變化的確鑿證據,而且同樣有證據表明人類是主要原因。”在之前的一系列指標中,類似的部分僅僅指出“只有一小部分美國人相信科學家們已經就氣候變化達成共識。”
 
古怪而奇特的科學家?
 
公眾對科學家的看法經常被用來衡量他們對科學事業本身的態度。如果真的如此,從某種程度上說,今年的報告可能會讓科學家們躊躇不前。
 
作為對美國成年人口普查的一部分,NSF定期要求他們同意或不同意這種說法——“科學家往往是古怪而奇特的人。”而這一次,科學家們以創紀錄的高分獲得了“古怪而奇特的人”的稱號。
 
超過一半(52%)的美國人贊同這一說法,2012年這一比例為36%,而2001年,只有24%的人給科學家貼上這樣的標簽。那些只接受過高中教育的人——換句話說,大概不太熟悉科學家所做的事情——特別謹慎,其中58%的人稱科學家為“古怪而奇特的人”。但是即便是那些擁有研究生或專業學位的人,其中也有37%的人認為這樣的標簽是有根據的。同樣,只有37%的成年人不同意這一說法,而2001年這一比例高達63%。
 
即便如此,美國科學家仍能在2018年版的指標中找到很多讓人感覺良好的內容。“美國人對科學界的信心很高…僅次于軍事,”這份報告讓他們得以安心。而那些尋求安慰的人可以在長篇報告的第一句話中獲得幫助:“美國在世界的科學與技術領域中占有卓越的地位。”■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8年2月刊 政策)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