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記者 唐琳 來源: 發布時間:2018-6-26 16:31:58
北京市骨科植入醫療器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立足臨床需求 服務國計民生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申請發明專利26項、授權19項……
 
這一串串數字是成績、是榮譽、是肯定,同時也是北京市骨科植入醫療器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短短5年間,向服務國家、惠及民生交出的一份完美答卷。
 
填補行業空白
 
伴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社會生活工作壓力加大、交通工具保有數量持續增加等諸多因素影響,當前我國骨傷、骨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但與之相對應的,卻是國產骨科植入醫療器械發展的長期滯后。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雖然我國在骨科植入醫療器械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突破,但縱觀目前北京市及全國各大醫院所使用的內植物,80%以上仍為外國產品,國內企業僅占據中低端市場的部分份額。
 
想要追趕乃至超越跨國公司,實現我國骨科植入醫療器械的自主研發,就必須將醫院的醫生資源、科研機構的研發資源、醫療器械公司的產業資源和質量管理資源整合在一起,集中優勢攻堅克難。
 
在此背景下,為了填補我國骨科植入醫療器械領域的空白,打破國外公司產品長期占據高端市場的局面,2013年,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推動下,北京市骨科植入醫療器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304醫院)正式組建。
 
5年來,工程中心牢記使命,始終堅持骨科植入醫療器械研發這一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在四肢脊柱創傷診治技術和器械研究、脊柱疾病診治技術與內固定器械研究、骨科同種組織修復材料轉化研究等方面,陸續推出多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療器械產品。
 
其中,工程中心科研團隊研制完成的“四肢戰創傷救治技術和裝備”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他研究成果分別獲省部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累計申請發明專利26項、授權19項;獲得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書46項,年產值逾2億元人民幣,創造就業崗位超過300個。
 
可以說,工程中心憑借著科研與臨床相結合、研發與產業相結合的特色發展道路,為提高我國醫療服務水平、應對交通事故及突發事件、提升國產醫療器械競爭力、創造就業與經濟效益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急臨床之所急
 
工程中心得以保持生命力的秘訣是什么?對于這一點,304醫院全軍骨科研究所所長、工程中心主任侯樹勛教授有著深刻的理解:“我們的特色在于緊密結合臨床需求,所有課題和研究方向都來源于臨床的實際需要。”
 
侯樹勛教授和他的團隊也的確時時刻刻將國家和人民的最根本需求裝在心中。
 
腰痛是骨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也是這一學科領域內的重點和難點。長期以來,侯樹勛教授帶領團隊迎難而上,深入腰痛人群進行調查研究,反復分析,不斷總結。
 
1982年,侯樹勛教授在國內首先報告了腰椎管側隱窩狹窄癥這一長期被誤診為椎間盤脫出的疾病,并在全球首次提出“髓核突出的大小與腰腿痛嚴重程度無明確關系,而與神經根周圍的炎癥反應顯著相關”的觀點。1991年,侯樹勛教授在美國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引發業內震動。
 
而作為依托304醫院組建起的科研平臺,工程中心研究人員的職責之一便是為戰爭服務,為部隊服務。為此,工程中心開展了一系列戰創傷研究工作,比如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現代火器傷研究,提出以切開傷道的方法代替傳統的切除法進行初期外科治療,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取之臨床、用之臨床”的例子在工程中心可謂不勝枚舉:于國內率先采用系列骨外固定器治療各部位骨折;較早研究和研制了脊柱內固定釘棒系統和釘板系統,為廣大脊柱疾病患者帶來福音;對組織庫技術及同種異體組織修復材料的研究,促進了我國組織移植事業的發展……
 
正是得益于通過緊密結合臨床需求確立科研方向這一“秘訣”,工程中心的研究人員從不缺乏研究課題,并能一直保持創新熱情與旺盛的研發產出能力。
 
目前,工程中心已有固定專業技術人員37人,其中正高職稱11人,副高職稱8人,中級及以上職稱31人。研究人員涵蓋了臨床、研究、管理、技術等多個學科門類,形成一支年齡、職稱、學歷結構合理,學術水平較高的科研隊伍。
 
打通產學研用
 
在多年來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如今的工程中心已經成為實力雄厚、設備先進的,集預防、治療、康復、科研、教學為一體的,有規模、有影響的醫學科技創新平臺。
 
而任何基礎研究領域的突破與發現,只有促成其走向應用,才能真正實現它的價值。對于這一點,侯樹勛教授和他的工程中心比任何人都更了解成果轉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自組建以來,工程中心根據臨床救治需要,引進最先進的理論、技術和材料,研究出骨科領域新的診斷方法、治療理念、治療技術、植入和修復材料。然后再將其標準化、規范化,以達到國家相關部門的驗收標準,并最終通過北京市富樂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和北京鑫康辰醫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兩家聯盟企業,實現植入醫療器械產業化并應用于臨床。兩家聯盟企業均有著超過10年的發展歷史,在骨科植入醫療器械領域已有一定的地位,為工程中心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作為創新平臺的工程中心,目前也正通過穩扎穩打的應用研究,在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發揮著應有的作用,助力首都社會經濟發展。
 
比如,富樂和鑫康辰兩家聯盟企業已經在河北燕郊建立起廠房和研發場地,提供了上百個工作崗位,對于推動當地醫療器械行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這符合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的理念。
 
“發展優質國產醫療器械,減輕人民就醫負擔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樣也符合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侯樹勛教授表示。
 
國內骨科的迅速發展,同時也為工程中心提出了新的要求。談及未來,侯樹勛教授信心滿滿:“工程中心將一如既往地堅持骨科植入醫療器械研發這一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同時大力推進產業轉化,以期能研發出更多達到國際標準、符合我國經濟水平的修復材料和器械,真正造福國計民生。”■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8年5月刊 實驗室)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