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記者 唐琳 來源: 發布時間:2018-6-26 16:58:13
科技周迎來“成年禮”

 
近日,各大社交媒體都被一組來自中科院物理所的井蓋刷屏了:五顏六色的彩繪搭配生動有趣的卡通圖案,讓這些涂鴉井蓋立刻升級成為中關村的熱門“景點”。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其實這每一個井蓋上的圖案,都暗藏著一個物理學知識點:靠在蘋果樹下思考的人,為人類帶來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貓咪看到魚缸里魚的位置比實際位置要高,這是光的折射定律在搗鬼;一半是貓,一半是骨骼,薛定諤方程總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在這些井蓋上,科學與藝術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來自中科院“公眾科學日”的這份“佳肴”,實際上也是2018年科技活動周“盛宴”上的一道“開胃菜”。自2001年起,科技活動周已經連續舉辦了17屆,成為內容最豐富、公眾參與度高、社會影響力大的群眾性科技活動品牌。
 
2018年春天,科技活動周如約而至。18歲的它,青春正當紅。
 
風華正茂
 
2001年3月,國務院批復科技部,同意設立科技活動周,并規定今后每年5月的第三周為科技活動周,在全國開展群眾性的科學技術活動。
 
2001年5月14日~20日,首屆科技活動周成功舉辦,并引發了一場席卷社會各界的“科學熱潮”?萍疾慨斈陻祿@示,活動期間,全國各地共有2000余萬人次直接參加了2000多項科技活動,約有100多位省部級以上領導、近70位院士及6000多位科學家參加活動。
 
從2001年以來,科技活動周已經連續舉辦了17年。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其實每一年的科技活動周都有一個特定的主題。
 
從首屆的“科技在我身邊”,到2002年的“科技創造未來”;從2003年的“依靠科學,戰勝非典”,到2004和2005年的“科技以人為本,全面建設小康”;從2006~2012年的“攜手建設創新型國家”,到2013年的“科技創新·美好生活”;從2014年“科學生活 創新圓夢”,到2015年的“創新創業 科技惠民”;從2016年的“創新引領 共享發展”,到2017年的“科技強國 創新圓夢”。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為充分宣傳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發展取得的重大成果和突出成就,今年科技活動周的主題正式被確定為“科技創新 強國富民”。
 
精彩紛呈
 
5月19日,2018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活動主場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大幕拉開。
 
科技活動周主場展覽面積約11500平米,其中室內約6500平米,室外約5000平米。展覽圍繞“一個主題墻、四大板塊、兩個戶外體驗區和三個主題活動”布局,展項共計460余項。
 
此次主場里的四大板塊十分別出心裁,它們分別是科技創新“加速度”、科技創新“助冬奧”、科技創新“促成長”以及科技創新“惠民生”。
 
在今年的科技活動周上,冷原子研究、釀酒酵母染色體合成、寨卡病毒致病機制研究、寒武紀深度學習處理器、石墨烯智能人工喉等科技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都通過手繪漫畫、剪紙動畫等形式得以活潑生動地體現出來。
 
在現場,記者遇到了特地從天津趕來參加主場活動父子倆,兒子今年上初二,就讀于天津育才中學。比起戶外體驗區,濤濤更喜歡科技創新“加速度”板塊,遲遲不肯離開。
 
“基礎研究成果一般比較深奧,原本擔心孩子看不懂,沒想到展覽做得特別容易理解,而且十分生動有趣。”唐先生告訴《科學新聞》。
 
而戶外體驗區永遠是最受參觀者歡迎的展區。在這里,360度太空球幕、共軸雙旋翼無人直升機、艦載機等航天、航空、深;芋w驗項目讓人大呼過癮;西瓜基因組圖譜、無線傳輸電能的水下彩燈等百姓身邊的科技互動產品、新型農業成果和草根發明,又讓人倍感親切。
 
百花齊放
 
這僅僅只是科技活動周北京主場的內容。與此同時,一批貫穿全年的重大科普示范活動,包括科技列車云南行、科學之夜、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全國科普微視頻大賽、科研機構和大學開放活動、科學使者進社區、全國優秀科普作品推介、科學實驗展演匯演、“全國中小學生創·造大賽”以及“全國未來工程師大賽”等也都將陸續啟動。
 
據初步統計,全國各部門各地將舉辦2萬余項具有地域特色和優勢的科技活動,地方如上海“科技節”、天津和重慶的“科技活動周”,廣東的“兩岸四地科普樂園”等;部門如中科院的“公眾科學日”、氣象局的“氣象科技活動周”、林業與草原局的“林業與草原科技活動周”等。預計參與人數超過3億人次。
 
在上海,活動期間,300余家科普教育基地向公眾免費或者優惠開放,143家高校、科研院所的重點實驗室以及多家世界500強企業都將邀請公眾“走進來”;在廣西南寧,“廣西創新驅動發展成就展、第八屆廣西發明創造成果展覽交易會”開展得如火如荼;在云南曲靖,科技列車云南行活動已經啟動,來自全國的100多名各領域專家組成7個專家科技服務分隊,將開展一系列科技服務和科學普及活動……
 
而中科院更是誠意滿滿。在為期2天的中科院“公眾科學日”上,百余個院屬單位,一大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園、天文臺站、博物館、野外臺站、大科學裝置紛紛向社會公眾開放,2000多名科學家與廣大公眾現場互動,共享科技盛宴!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8年5月刊 科學傳播)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