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席亮 魏秀 李雪 來源: 發布時間:2018-7-3 11:42:43
讓院士科普成為科普之翼的“翼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視科普是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中一以貫之的理念。 “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實現科技騰飛的兩翼”“堅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與抓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等一系列重要論斷,對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我國科普事業繁榮發展、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都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科技創新不僅呈現出加速推進和深度融合態勢,而且廣泛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伴隨而來的科技新名詞層出不窮,有時想理解它們的含義以及對未來生活的影響,卻很難找到權威而又通俗的闡述,專業色彩很濃的概念和公式總是讓人云山霧罩。
 
科學不應該僅是小部分人討論的科學,更應該是整個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學。在學科日益細化的今天,任何人都有知識盲區,而科普的作用就是要盡可能共享信息,彌合認識偏差。
 
乘過飛機的人會發現,飛機機翼的最遠端是翹起的,它的專業術語叫“翼尖”。雖然翼尖的大小相對整個機翼而言微不足道,但是它在降低飛行阻力、提高機翼效率、改善操縱特性等方面發揮著奇效。院士群體作為我國科技界的優秀代表,堅持學為人師,行為示范,雖然人數僅占我國R&D人員總數的0.2‰左右,但是因其能夠在科普中產生巨大的帶動、凝聚和輻射效應,因此使院士科普當仁不讓地成為科普之翼的“翼尖”。
 
獨特作用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研究指出,當個體形成群體時,會通過彼此的情緒感染,使個體行為方式與獨處時相比大相徑庭,人們會非常容易接受群體的意見和想法,并盲目模仿群體中其他人的行為和態度,因此群體行為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表現為崇尚權威。
 
德國公共行政學創始人韋伯認為,適當的權威能夠消除混亂、帶來秩序。而在某一領域具有深厚造詣的院士正是魅力型權威的典型。對于科學問題,包括院士在內的科學家才是掌握最終話語權的權威“發言人”。
 
科普的定義眾說紛紜,恰恰反映了科普具有內涵豐富的特點。在內容上,科普既要介紹科學知識和方法, 也要講明科學思想和精神,既要告訴科學的正面意義,也要講清科學的負面影響;在形式上,科普是與公眾的平等交流對話,公眾可以接受,也可提出質疑甚至拒絕。同時,反科學和偽科學這對“孿生兄弟”一直與科學形影不離,這就要求科普工作者必須對現代科學有深刻的理解,具備較高的科學素養和較強的溝通交流能力。
 
眾所周知,院士群體知識積累系統而廣博,科學理念成熟而嚴謹,科學素養全面而深厚,這是他們不斷取得創新成果的基礎,也是將“高端科研科普化”的最佳人選。
 
實踐借鑒
 
舉辦科普講座一直是院士科普的主要方式,“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以下簡稱巡講團)就是一個成功范例。
 
巡講團是由中科院學部發起,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高層次公益性科普活動,重點圍繞科技發展歷史回顧、科技前沿熱點探討、科學倫理道德建設、科技促進經濟發展和科技推動社會進步等主題,邀請院士專家進機關、學校、企業作科普報告。
 
巡講團自2002年啟動以來,十五年間已舉辦各類報告1800余場,院士參與近1500余人次,形成了“科學思維與決策”“院士專家視頻講座”“院士與中小學生面對面”等一系列子品牌和共建品牌,對于科學親近公眾,公眾理解科學,促進公眾科學素質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各界受眾的熱烈歡迎。
 
創作科普著作一直是院士科普的優良傳統。許多院士的科普作品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便已蜚聲中外,比如李四光的《地質之光》、竺可楨的《向沙漠進軍》、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華羅庚的《統籌方法》以及蘇步青的《漫談數學》等等,均凝聚著老一輩院士的辛勤汗水和對科普事業的關愛。
 
進入新世紀后,由中科院學部與工程院等單位聯合出版、百余位院士參與撰寫的四輯100冊《院士科普書系》,成為首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科普著作,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自此,以院士參與創作為代表的各類優秀科普著作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涌現。
 
比如,115位院士擔任編委的第6版《十萬個為什么》讓經典得以延續,張景中院士所著的《教育數學叢書》《數學家的眼光》《好玩的數學》等屢獲國家科技和科普類大獎,潘家錚院士所著《偷腦的賊》等科幻作品深受讀者喜愛,歐陽自遠院士所著《奔走天地間》《再造一個地球》等讓公眾對探索太空充滿遐想……一系列科普精品力作的推出為公眾奉獻了一場場科學知識盛宴。
 
縱觀國外科技發達的國家,進行科普創作早已成為著名科學家的習慣,許多舉世公認的科普類世界名著皆出自名家之手。比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愛因斯坦的《物理學的進化》、法拉第的《蠟燭的故事》、別萊利曼的《趣味物理學》等在國外幾乎家喻戶曉,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
 
啟示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國家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一系列舉世矚目的創新成果相繼問世。與此同時,我國科普事業發展兼程并進,越來越多的公眾體會到了科學的樂趣,觸摸到了科普的溫度。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科普領域中已經表現為人們對科學知識的多樣化需求和科普事業自身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
 
最新一次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為6.2%,雖然這一數字在逐年上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2017年發布的首部《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研究顯示,2015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為8000多萬,而科普人員只有200多萬。在這些科普人員中,僅十分之一為專職,且多屬體制內人員。廣大科技工作者中真正從事科普工作的人員比例依然很小,尤其是具備良好科學素養和專業知識的專職人才非常緊缺。另外,我國科普作品雖然在整體上有了較大的提升,但好的原創作品仍然較少,供給側乏力、形式單一和普及程度低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變。
 
院士群體在學術上擁有權威性,在社會上具有知名度,發揮他們在科普中的獨特作用勢必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既要營造全社會主動探求科學知識的氛圍,也要鼓勵院士們積極支持和投身科普,助力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發揮院士科普在科學共同體和科技界中的示范引領效應。對科普的差異化需求決定其形式和內容必須因人而異,規模化和層次化的科普隊伍是科普事業發展的基礎。院士稱號是國家在科技方面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每一位院士都是某一領域的一面旗幟,具有很強的隊伍凝聚力、學術影響力和人格號召力,既能吸引年青人加入到科研行列中,同樣可以傳遞科普理念,動員更多人參與到科普工作中。院士無論是現身說法還是著書立說,都會產生倍增效應。
 
但是院士人數和精力畢竟有限,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任務繁重,經常有心科普卻分身乏術。從現實和長遠來看,院士直接參與科普不如帶動一群人共同行動。因此,院士們既要以身作則更要呼吁倡導,不斷提升周邊科技工作者的科普意識和能力,讓“做科普也是做科研”的理念和社會責任感更加深入人心,同時還要注重發揮退休院士和資深院士投身科普的特殊作用。
 
發揮院士科普在重大科技熱點事件中的科學權威效應。社會熱點是公眾關注的焦點,迎合公眾需求,圍繞科技熱點開展科普是一條捷徑。
 
事實表明,公眾對社會熱點問題背后科學真相的了解比平常更加迫切,對相關科技知識興趣更加濃厚,這正是開展科普的大好時機,如果能夠因勢利導進行科普必定會取得奇效。從近些年引發謠言的社會事件來看,院士們公開發聲釋疑的相對偏少,反而是一些別有用心的“大師”趁機跳出來唱主角,混淆公眾視聽,讓原本簡單的科學問題變得撲朔迷離。根據前述中關于群體行為的心理特征表現,在社會熱點問題爆發后,作為權威科學家的院士群體,無論是從責任還是道義上,無論是以個人名義還是以科學共同體名義,都不能選擇沉默或逃避,要有不懼流俗的勇氣并敢于發出理性的聲音,做真正的“意見領袖”。
 
發揮院士優質科普資源與新媒體傳播深度融合效應?破諏嵸|上就是科學傳播,而科學傳播則必須依靠媒體才能達到更好效果。傳統媒體受到時空容量和形式的局限,導致傳統科普在知識深度與廣度上受到制約,這也是長期以來院士科普只能“墻內開花墻內香”的重要原因。
 
進入互聯網時代,伴隨著媒體形態的極大轉變,新媒體能夠打破時空限制,實現知識的無限擴充。在新媒體環境下,將圖、文、聲、像等多種符號匯聚整合為多媒體形式,可以讓受眾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更直觀地接受科普信息。
 
這就要求院士群體一方面要主動適應科學傳播新常態并不斷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同時將院士科普插上互聯網的翅膀,為全社會提供優質共享的科普資源,利用信息技術深挖院士科普的存量和增量價值,讓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這既是大勢所趨,也是新時代科普事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單位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8年6月刊 科學傳播)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