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夏天,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科普發展中心承辦的2018年“北京科普新媒體創意大賽”成為北京科普圈熱議的話題。
本屆大賽在延續“科技讓生活更美好”大主題的同時,以“韌性城市 智享生活”為年度主題,以彰顯日新月異的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提高城市系統面對不確定因素的抵御力、恢復力和適應力,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智能、智慧與美好。大賽設立科普動畫、科普漫畫、科普交互、科普文學、科普微拍5個作品組別,涵蓋了新媒體的各種表現形式。
如今,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社交、獲取信息、傳播與學習的主要平臺。中國科協科普部、百度數據研究中心、中國科普研究所共同發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網民科普需求搜索行為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53億;ヂ摼W發展帶來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長,以及傳播表達方式的多樣性。
改變科普形態
今天,以移動互聯網為載體的新媒體已經滲透進人們工作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如此大環境下,忽視新媒體就意味著錯過了最廣泛的受眾。
新媒體具有很多傳統媒體所不具有的強大功能,例如它可以含有大量的信息內容,也可以個性化地將所承載的信息內容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另外,其還具有強大的互動性功能,可以讓住在地球兩端的人交流和通信,這些特點徹底顛覆了傳統媒體單一、單向的傳播方式,代之以多渠道、去中心化以及互動性強的傳播方式。
科普作為一種社會教育,同樣要依賴傳播平臺和傳播工具。社會性、群眾性和持續性這些科學普及的特點表明,科普工作必須運用社會化、群眾化和經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現代社會的多種傳播渠道和信息傳播媒體,不失時機地廣泛滲透到各種社會活動之中,才能形成大規模、有生機、社會化的大科普。在這方面,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新媒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媒體上進行科普知識的宣傳,可以利用微信、QQ、博客、微博等多方式多角度展開,接收到科普信息的受眾可以進行二次甚至多次的轉發,人們可以通過閱讀、轉發一條微博或者微信輕松地傳播科學知識。
近年來,科普載體已由過去的宣傳欄、展館、圖書、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逐步向互聯網過渡。2018年7月在百度搜索“科普網站”,相關網頁達到1790萬個。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網在大眾中的普及,科普也日益與新媒體結合,使科學傳播變得更加高效、方便、快捷和充滿樂趣;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精準、交互式的科普服務成為現實。
由騰訊公司和中國科普研究所合作完成的《移動互聯網網民科普獲取及傳播行為研究報告》顯示,從科普內容的傳播渠道上看,超過86%的內容分享通過微信完成,其中47.3%是分享給好友,39.3%是分享至微信朋友圈。朋友圈是目前最活躍的社交平臺,容易引發裂變式二次傳播,是傳播擴散的有力平臺。
新媒體不但成為科普的主要平臺,其還使科普精準化。移動互聯網時代,精準化科普是發展的趨勢,面向不同人群開展有針對性的科普,是有效提升公民科學素養的重要手段。比如,對于成年男性,主要推送前沿科技的相關內容;對于女性,可以主打健康醫療相關話題;面向青少年,離不開自然地理科普主題的傳播。而不同的主題內容也可以選擇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比如航空航天的內容就最適宜用視頻方式予以展現,應急避險類主題適宜用圖文來表達。
科學性挑戰
新媒體帶來的改變之一是傳播主體的改變。美國《連線》雜志評價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發布、知識傳播的權力不再被新聞機構壟斷,每個人都是信息發布者,每個人都是知識傳播者。誠然,這帶來信息傳播迅速、知識多元化的益處,但反過來,也使知識傳播面臨科學性與權威性的挑戰。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認為,目前互聯網上有四個“太多”:一是道聽途說的八卦謠言太多;二是缺乏理性的極端情緒宣泄太多;三是故作高深或假托名人的心靈雞湯太多;四是違背科學原理的生活常識,尤其是似是而非的養生保健知識太多。
據中山大學互聯網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等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新媒體傳播的偽科學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類,喜歡用“100%”“第一”等夸大性詞語。
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科學家在新媒體上傳播更多的科學思想、方法和知識。在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新媒體時代,盡管每個人都有發表言論的機會,但仍要加強科普宣傳力度和打擊偽科學的力度,讓最優質的科普資源脫穎而出,獲得指數級的傳播。
科普新思維
談到新媒體時代的科普,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科普數字化。已經完成的報刊科普或者影視科普作品,都可以轉化成數字化產品,發布在各種新媒體上。例如,將這些作品制作成電子雜志、電子書、數據庫文檔、數字化多媒體,或者發布在多個網站的欄目、博客、論壇里,或者提供給手機、移動電視等,這為傳統媒體的科普創作提供了新媒體的生存空間。
本質上講,由傳統媒體作品直接轉成的數字化作品,只是最后的傳播載體的變化,在創作之初沒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技術特性或者傳播特性,稱不上新媒體時代的科普創作。
新媒體技術具有多媒體與超文本、互動性與游戲化、虛擬化與模擬化等特點,科普作品的創作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這些技術特點。
在構思之初,就要充分利用某一軟件或者某些軟件所能提供的強大功能,看看能否集成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要素,創作數字化時代的多媒體科普作品。這時的科普創作,可能不再是由一兩個人直接完成,而是要有一個創作團隊;或者說,除了文本創作外,主創人員還要提供該作品的多媒體化思路。
科普視頻與游戲短缺
近年來,隨著4G技術在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流量資費的大幅下降和無線網絡覆蓋率的日益增加,視頻與游戲成為新媒體的主要內容之一。
在科普方面,與文字和圖片相比,視頻擁有生動直觀、信息量大、趣味性強的特點。因此,科普短視頻漸漸成為新媒體科普的主要形式,它降低了公眾對科技知識理解的難度,縮短了公眾與科技知識之間的距離,提高了科普效果。
同時,游戲類科普也逐漸升溫。比如“Super Sports Surgeon”(超級體育外科手術)就是一款出色的科普類游戲,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十大醫學類科普游戲的第一名,世界衛生組織評定的醫生必玩的電子游戲。
廣義的科普游戲是指具有一定科普功能,能夠向參與游戲的用戶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游戲。目前一些網絡游戲雖然未被定義為“科普網游”,但其在內容或情節設計上具有一定的科普功能,如某些帶有科學知識內涵的教育游戲、嚴肅游戲、綠色網游等,分別從不同的側重點強調了游戲的健康性與教育性。雖然這些游戲也具有一定的科普功能,但由于游戲設計并非以科普為目的,因而屬于廣義的科普游戲。我們經常提到的益智游戲和休閑游戲都能劃歸到廣義的科普游戲范圍內。
狹義的科普游戲則是指以科普為目的、以互聯網為數據傳輸介質,參與用戶可以從中獲得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游戲。
科普游戲以游戲為表現形式,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對用戶富有吸引力,并能在娛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發揮科普功能。區別于傳統科普形式,科普游戲因其娛樂性和趣味性而更容易為受眾特別是青少年所接受。
同時,在科普受眾分散化的背景下,游戲正好能為科普帶來全新的模式。目前游戲領域有數以億計的用戶,這一點恰恰是科普所期望的。如果能借助游戲這個平臺,使得一部分游戲用戶轉化為科普用戶群,就很容易促進科普的推廣。此外,游戲具有很豐富的敘事能力,豐富的游戲情節有助于科普知識的理解。還有,游戲具備強大的虛擬世界構建能力,科普往往無法將完整的科學過程和科學原理清晰地呈現給受眾,而游戲可以構造一個很強大的虛擬世界,更為形象地展現科普知識。
目前我國科普游戲不僅作品數量少、影響范圍小,而且參與創作的群體較單一,僅是科普、教育等相關機構在主導和促進狹義的科普游戲的開發與推廣,較少有網絡游戲企業主動參與到科普網游作品的開發和制作中。
人才短板
要完成體現新媒體特點的游戲化、虛擬化、模擬化的科普作品,就需要一個優秀的創作團隊,而傳統媒體的那些優秀科普創作者只是科普作品的腳本寫手或者創意人。即使是個人進行科普創作,也要求科普創作者具有新媒體意識,最好能熟練掌握和使用新媒體的創作工具,從圖像、音頻、視頻等多方面表現科普內容。這類科普創作人才的稀缺,無疑會制約新媒體在科普方面獨特優勢的發揮。
特別是科普游戲領域,相關人才短缺現象十分嚴重。專業的技術人才和藝術人才培養較快,但選題策劃和內容腳本的創作人才卻很少,能夠參與創作優秀科普網游作品的人才就更加缺乏。不僅既懂游戲又懂科普的復合型人才匱乏,能夠參與科普游戲策劃的復合型團隊也很難組織。這造成了游戲企業即使對科普游戲有興趣,也很難有開發與策劃人才創作出優秀的科普游戲作品。
新媒體時代對科普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把科普與新媒體完美結合則是新時代科普工作者亟需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