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間,以家國為己任,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簡稱長春應化所)的發展方向數次優化,隨之科技布局也幾經調整。
這些調整與改革,無不以與國家重大需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協調與支撐為圭臬。恰恰是這每一個里程或節點,見證了中國應用化學事業的篳路藍縷,也筑起了應化科技與產業的堅固基石。
六次落子不斷優化科技布局
正如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要考慮領域分工和區域布局,一個研究機構的科研能力建設,也必須有與其戰略定位相匹配的科技布局。從工業研究所向綜合研究所轉變,跟隨中科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每一次改革,以學科建設支撐科技布局進而帶動重大成果產出,是長春應化所歷次戰略調整、科技布局的主線,也是其不斷發展的根基所在。
1955~1956年,確定稀有元素化學、分析化學、無機制備等9個方向,推進了長春應化所從一個工業研究所向科學研究所的轉變,為研究所學科發展奠定了重要學科基礎。
1963年,根據中科院“三定”部署要求,再次規劃9大方向,以更好聚焦國家中長期建設發展需要。
1981~1984年,遵循中科院“側重基礎、側重提高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服務”的方針,向以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中期課題為主的方向轉向,同時聚焦國際科學發展前沿和國家重要需求,使長春應化所成為化學學科齊全的綜合性化學研究所。
2000年,進入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后,將科技布局凝練調整為“233”,即聚焦2個領域,開發3種資源,發展3種材料;
2009年,圍繞“創新2020”目標,科技布局又調整為“310”,即聚焦三大領域、開發四類資源、發展三類材料、開拓三類技術;
2015年,聚焦“率先行動”計劃和特色研究所建設,將科技布局優化為“312”,即聚焦先進材料、資源生態環境和人口健康等三大領域并部署了12個主要研究方向。
“從實現創新能力和創新貢獻質的躍升的目標出發,研究所歷次科技布局調整,使我們更加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增強了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長春應化所副所長(主持工作)楊小牛說。
如果把上述歷史事件串成一條線,可以發現仍有若干節點堪稱諸多歷史轉折中的重要節點。從“233”“310”再到“312”,簡單的數字變化,卻意味著時代方向和創新內涵的銜接與演進、傳承與發展。而其不變的主題則是如何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學發展的巨大變化。
幾經改革始終聚焦國家需求
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使中科院科研院所從十年浩劫后的迷茫、改革開放初期的躁動,逐漸回歸理性穩健的發展軌道上來。對于長春應化所也同樣如此——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技術創新研究于一體,成為中科院高分子材料與稀土材料的高技術創新基地,國內外公認的高水平研究機構——長春應化所選擇了一條綜合性化學研究所應走的“康莊大道”。
直面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學發展前沿,長春應化所按照領域前沿、高技術創新、產業化三個層次,部署實施了一批優勢創新項目。知識創新十年來,研究所積極承擔國家、國防和地方重大科技任務,在聚乳酸樹脂、二氧化碳共聚物、稀土異戊橡膠等方面突破若干關鍵技術和集成技術,解決了系列科學問題,取得了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和引領作用的創新成果。
2008年是安立佳出任長春應化所所長的第一年。彼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進一步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創新體系的要求,成為所有應化人面臨的新使命、新挑戰。
長春應化所清醒地認識國家戰略需求的長期性、緊迫性,不斷強化戰略定位的準確性和科技布局的前瞻性,再次對科技布局進行優化:將發展方向聚焦為“310”,即三大領域和十大方向。
“310”布局包括資源與環境領域的四類資源、先進材料領域的三類材料以及新能源領域的三類技術。與之匹配的是,研究所構建了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所實驗室等為支撐的科技組織體系。
事實證明,這無疑是一次卓有成效的謀篇布局:按照預期目標,研究所在環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合成天然橡膠、稀土及釷資源低碳冶金技術和稀土發光材料“三個重大突破”上均實現了規模產業化,發展出國際認證的下游產品。
開拓出功能化聚烯烴、稀土異戊橡膠、交流LED、聚酰亞胺樹脂與纖維等產業化成果,為發展我國新材料產業作出了標志性貢獻。
發展出高強囊體材料、航天吸水材料、水潤滑軸承、含氟熱縮材料、熱障涂層材料等,為我國國防相關領域建設提供了重要材料支撐。
強化特色不斷踐行使命
進入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全球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入關鍵階段,迫切需要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再次擎起科技體制改革的大旗,延續知識創新工程戰略,進行了以研究所分類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全面改革。
勇立改革潮頭,長春應化所作為我國化學界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再次發揮了其綜合性化學研究所的特色和優勢,形成了聚焦先進材料、資源生態環境和人口健康三大領域、主攻12個研究方向的科技布局。
三年特色研究所的實踐,不斷強化長春應化所持續改革和有效重大產出的能力:需求牽引、集成攻關、基地打造和協同創新,誕生了一系列標志性產業化成果,推動了化學和材料學科跨入國際頂尖序列,培育了一批領軍拔尖人才,推動了60%以上科技力量進入國民經濟主戰場,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新貢獻。
特別是重大產出方面,在二氧化碳基聚氨酯系列技術產業化方面,已建成世界首條萬噸級二氧化碳基塑料生產線,系列產品在國際上實現商品化銷售,可降解農用地膜實現千畝級示范應用,技術處于國際領跑地位。
在稀土交流LED發光材料與器件產業化方面,首創發光壽命與交流電頻率匹配的稀土發光材料,突破了照明器件的制備技術,攻克了交流電驅動LED的發光頻閃世界難題,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掌握通過稀土熒光粉生產低頻閃交流LED的國家。
在醫用高分子材料與器械產業化方面,開發出一次性輸注醫療器械用聚烯烴材料,解決了滅菌劑殘留和塑化劑析出帶來的安全性問題,建成世界首套萬噸級醫用聚烯烴生產裝置及國內首套萬噸級抗輻照老化醫用材料生產線,系列產品在千余家三甲醫院使用,實現銷售收入160億元,為醫療器械產業更新換代提供了新材料和新技術。
探究上述重大產出的根源所在,無不與長春應化所深厚的學科積累息息相關。正如長春應化所在其特色研究所建設工作自評報告中所總結的,“注重學科布局發展,才能實現原創性產業化成果不斷產出。”
而對于未來發展,長春應化所的管理者已在精心謀劃、周密部署。楊小牛強調:“應對未來科技強國的建設要求,在強化現有三個優勢學科領跑地位的基礎上,我們將布局建設前沿交叉的生物化工學科作為新的學科增長點,以實現原創性產業化成果梯次接續、不斷產出。”
強化基礎提質科技供給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完成創新型國家建設任務的重要時期,也是中科院基本實現“四個率先”目標的跨越發展階段。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思想,聚焦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求,應化所提出了“前瞻謀劃+擇機實施”的發展思路,再次發力基礎研究以及探索由基礎研究成果向開拓性技術演化的有效路徑。
楊小牛解釋,具體而言,就是在基礎研究方面專注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產出,打造引領世界科技前沿的高精尖科研團隊,力爭成為若干重要領域的引導者,為科技變革提供源動力;在應用研究和產業化方面,聚焦中試技術孵化和市場需求牽引,打造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專業化技術團隊,成為若干重要標準的制定者,為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
這意味著,未來五年,研究所將持續對科技創新組織模式和資源配置方式作出調整,優化評價機制,以重大任務為牽引集聚優勢科研力量,最終為提供高質量的科技供給注入強大動力。
在科技布局上,長春應化所將深入實施“312”布局,聚焦先進材料與制造、生態與環境、人口健康三大領域,發展12個方向。其中,先進材料領域主要對標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生態環境領域主要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重大需求,人口健康領域主要聚焦民生建設和健康中國戰略重大需求,整體布局更加凸顯“三個面向”需求。
楊小牛表示,依托學科優勢,長春應化所將在上述三大領域強化獨創獨有的原始創新和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產出一批具有標志性的創新成果,從而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體現應化國家隊的特殊價值。
由此,長春應化所將在未來5~10年交出一份更具含金量的答卷:
基礎研究方面,推進材料與資源、能源、環境、信息、生物、健康等領域的交叉融合,力爭開創一批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方向,使整體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進入世界領先行列,同時為未來凝練出新的突破方向;
應用研究方面,推進聚乳酸樹脂、二氧化碳基聚合物、合成天然橡膠及其單體、交流LED、功能化聚烯烴、聚酰亞胺樹脂及纖維、高強囊體材料等在更高技術層面和更大規模上實現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有效銜接,引領相關產業創新發展;
戰略高技術研究方面,著力突破輕合金和高分子復合材料等核心關鍵技術,進一步發展國防高性能新材料和新技術,強化軍民融合,拓展科技促進經濟發展模式,成為國內具有鮮明特色和顯著創新能力的戰略新材料研發配套基地。
面對國家對科研院所的新期待,長春應化所將堅定戰略重點和主攻方向,不斷承擔重大科技任務,形成先發優勢,力促成果產出,為國家相關領域發展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中高端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