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亞馬孫森林頻發的火災牽動了無數人的心。與此同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確認全球森林每年在吸收25%碳排放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2019年9月,在各國領導人和活動家共赴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之際,IPCC發布了一份全新的報告。新報告闡明了海洋的重要作用——除了吸收氣候系統中多余的熱量外,它還吸收了大氣中另外25%的碳排放。然而,加速的海水升溫和酸化也導致了一系列變化,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珊瑚礁。
“海底森林”
如果你親眼見過珊瑚礁,那你很容易會為即將失去地球上最美麗的生態系統之一而感到絕望。珊瑚礁消失的潛在后果不僅僅是自然的退化,還威脅到數以百萬計依賴海洋生存的沿海居民。
首先,在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方面,珊瑚礁如同魚群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幼兒園”,為這些生物提供了大片可供棲息之地。數據顯示,雖然珊瑚礁僅占海底面積的0.1%,但卻滋養了25%的海洋生物。
其次,珊瑚礁在保護海岸線免受海浪侵蝕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2014年一項發表于《自然》雜志的調查研究顯示,珊瑚礁可以顯著抵御海浪侵襲,降低97%的海浪力量。目前,全世界范圍內仍有2000萬人享受著珊瑚礁帶來的強大保護。
在直接經濟效益方面,珊瑚礁為許多具有商業價值的魚類提供了食物來源及繁殖場所。數據顯示,管理良好的珊瑚礁每年每平方米可產出約15噸海產品,成為全球10億以捕魚為生的人賴以生存的依靠。
不僅如此,珊瑚礁還可促進旅游業發展,創造更多附加值。澳大利亞氣候委員會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如果“國家瑰寶”大堡礁消失,那么澳大利亞旅游業將會蒙受巨大損失:游客數量將減少100萬,1萬份工作崗位將遭到削減,旅游收入將降低10億美元。
然而,最新研究卻帶來了一個噩耗:預計到2050年,全球大約90%的珊瑚將因氣候變暖而死亡。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就是一個例子。
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珊瑚海海域,約有2900個獨立礁石以及900個大小島嶼,分布在約34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它由數十億只微小的珊瑚蟲建構而成,是生物所建造的最大物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生態系統。
澳大利亞人對大堡礁的態度可以稱得上“精心呵護”。1975年,澳大利亞在昆士蘭州建立了綿延約34萬平方公里的大堡礁海洋公園,同時澳政府還成立了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專門負責該地區資源開發和保護的管理協調工作。管理局對大堡礁海域實行嚴格的區域管理,將整個海洋公園劃分為不同類型的區域,每個區域的保護力度取決于該區域的環境敏感性和生態價值的重要性。
例如,最為嚴格的地區被稱為“保存區”,雖然占總面積的1%不到,但是個人在沒有書面許可的情況下不能進入該區域。而其他一些區域也有不同程度的限漁措施。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就是在這樣的“關愛”下,澳大利亞依舊沒能阻擋大堡礁惡化的腳步。2012年,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篇報告中,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稱,在1985~2012年間,珊瑚礁的珊瑚覆蓋率減少了一半,而“肇事原因”與氣旋、刺冠海星的掠奪以及海水變暖導致的珊瑚白化脫不開干系。
正常情況下,珊瑚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色彩,然而這些顏色并不是珊瑚本身所擁有的,而是來自珊瑚體內的共生藻。珊瑚依賴體內的微型共生海藻生存,海藻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能量。作為對熱水的反應,珊瑚會排出共生藻,而一旦共生藻離開或死亡,珊瑚就會變白,最終因失去營養供應而死亡。
近年來,珊瑚白化事件已經襲擊了全球范圍內近75%的珊瑚。即便是保護相對完好的大堡礁,也在短短8個月內失去了30%的珊瑚。更為糟糕的是,伴隨著海水溫度的不斷上升,白化事件出現的頻率也在提高,這使得珊瑚可以用來恢復的時間越來越少。因此,采取大膽而果斷的行動保護珊瑚礁刻不容緩。
多管齊下
想要應對珊瑚礁面臨的威脅,就必須從各層面采取行動——從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重大努力,到加強沿海社區的地方管理,一個都不能少。
實際上,全球不少國家都在為保護各自近海岸的珊瑚礁付出努力:從坦桑尼亞當地社區致力于可持續的漁業管理,到印度尼西亞為制止外國偷獵船非法和破壞性捕撈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等等。
可以說,當前在全球范圍內,公共、私營和非營利部門的領導人正齊心協力,共同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堅定地阻止海洋變暖;被譽為“21世紀超級英雄”的氣候科學家則繼續與那些依賴海洋的社區合作,尋找拯救海洋的方法。
在近日一項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生態學與進化》的研究中,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科學家Emily Darling與近80名國際珊瑚礁科學家合作,對比了橫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44個國家的2500個珊瑚礁。正是這次調查研究給科學家們帶來了雙重希望。
首先,保存完整的珊瑚礁依然存在。研究人員在印度洋—太平洋22個國家發現了450個珊瑚礁,它們仍被大量活珊瑚所覆蓋。這些被稱為“氣候避難所”的地區通常比較涼爽,在海洋溫度持續升高的情況下,它們能在保護珊瑚礁多樣性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比如,在毗鄰莫桑比克海峽的Quirimbas archipelago,這里的珊瑚位于較深位置,涼爽的海水能保護其遠離極端白化。目前,科學家們正通過與當地社區緊密合作,采取緊急保護措施和管理方法保護珊瑚礁。
其次,這一研究幫助人們堅信,當下保護珊瑚礁可以依賴的三種策略:保護、恢復和改造。
為了保護幸存的珊瑚,研究人員在從東非到東南亞、珊瑚三角洲和太平洋其他地區的22個國家建立了珊瑚礁網絡;在具有反彈潛力的地方,他們正努力恢復那些曾經保持功能但后來受到白化事件影響的珊瑚礁;最后,研究人員還要幫助那些失去珊瑚礁的沿海社區找到新的謀生途徑。
當然,保護珊瑚礁的任何長期愿景都需要人類降低對地球大氣的影響并減少使用化石燃料,而這些目標需要全球領導和協調。海洋保護可以受益于地方領導人和社區的支持,因此,從地方一級開始的變革有可能促進世界的持久進步。
對此,WCS等組織正在彭博慈善基金會“活力海洋”計劃的支持下,努力將這種信念付諸實踐,與沿海居民、可持續漁業以及區域政府和組織開展合作。因為他們知道,賦予地方社區權力是在短期和長期保護海洋和維持海洋生計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