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85年的歷史長河中,他們始終堅守在中國農業圣地楊凌,開創中國農史學科并不斷將其發揚光大。他們就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史研究專家群體。
開創先河
說到中國農史學科,辛樹幟、石聲漢、夏瑋瑛等是永遠都繞不過去的。他們不僅在中國傳統農業歷史文獻的搜集、整理等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而且從構建學科的高度,提出了“古農學”的概念,開創了農史學科建設的先河。
大半生從事農業教育的著名教育家、生物學家和農史學家辛樹幟深感整理祖國農學遺產的重要意義。1952年,辛樹幟倡議在西北農學院成立古農學研究小組,積極開展古代農業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工作。1955年,辛樹幟參加農業部召開的整理祖國農業遺產座談會后,在西北農學院正式成立古農學研究室,主持并參與研究整理工作。
在祖國農學遺產中,卷帙浩繁的古農書占有重要地位。整理工作應該從何著手?辛樹幟和石聲漢研究后認為,應集中力量首先攻下幾部代表一定發展階段的大型整體農書,以此開拓性工作為基礎,其余困難便可迎刃而解。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由辛樹幟親自主持,古農研究室先后研究整理出版了數百萬言的古農書專著和論文。
辛樹幟在古農學研究上首重“古為今用”。他本人在古農學方面的主要著作有《禹貢新解》《易傳分析》《中國果樹歷史的研究》《我國水土保持的歷史研究》,以及和王作賓整理出《農政全書一百五十九種栽培植物的初步探討》和《救荒本草》各種植物學名表等。
除主持和親自參加研究課題外,辛樹幟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用于研究工作的組織協調、研究論著的發表出版等“雜務”上,體現了甘為人梯的可貴精神。1977年10月24日,辛樹幟因病逝世,終年83歲。他認真負責、嚴謹治學、樂當配角的高尚品德,永遠是中國學術界、科教界的榜樣。正如毛澤東主席對他的評價:“辛辛苦苦、獨樹一幟。”
我國著名植物生理學家和古農學家石聲漢在繁重的教學科研之外,毅然開始了艱苦的古農學研究,他第一個主攻目標是校釋《齊民要術》。該書印證經、史、子、集等書近200種,內容精湛豐富,但一千年來由于轉抄傳刻,混進了許多錯、訛之字,成了一部難讀的書。
石聲漢僅用3年時間,就撰寫了97萬字的《齊民要術今釋》、5.8萬字的《勝之書今釋》、7.3萬字的《從齊民要術看我國古代農業科學知識》,同時把后面兩部著作翻譯成英文,經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在國外發行,并先后再版4次,影響極大。此外,他還撰寫了8篇論文。
接著,石聲漢又開始了《農政全書》的校釋。在得知自己的生命僅剩十來年的情況下,他更是夜以繼日地拼命工作。哮喘病、肺氣腫和心臟病時時折磨著他,一到冬季,他只能伏在桌上或床上拼命喘氣。但是只要呼吸稍微舒暢些,他馬上又伏案工作。除了授課和培養研究生外,他還完成了200余萬字的《農政全書校注》《農桑輯要校注》《中國農業遺產要略》和《中國古代農書評介》等。
1971年春,石聲漢腹痛發作,被診斷為胰腺癌晚期。彌留之際,他仍惦記著工作。他說:“希望手術后再有兩三年時間把《農政全書校注》重校一遍,爭取出版,還計劃再搞兩部古農書。”1971年6月28日,石聲漢病逝于天津韶山醫院,終年64歲。
殫精竭慮
“文革”十年極大地沖擊了古農學研究室的正常運行。之后,年近八旬的辛樹幟主持制訂的西北農學院古農學研究工作計劃,得到了時任國家領導人的支持。
經辛樹幟選調,李鳳岐、馬宗申、馮有權等人先后參與了古農學研究工作。他們承先啟后,分別從事農業古籍整理、農業科技史研究和農史學科建設。在共同致力于農史研究的同時,他們又根據各自不同的知識結構、學術經歷而選擇不同的研究領域,推動了農史研究范圍的擴展、學科門類的完善、理論方法的成熟,為“文革”后西農農史事業的恢復性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辛樹幟逝世后,馮有權、李鳳岐繼續致力于辛樹幟、石聲漢遺著的整理出版工作,《農政全書校注》《中國農學遺產要略》《兩漢農書選讀》《中國古代農書評介》《中國水土保持概論》《農桑輯要校注》《輯徐衷南方草物狀》等相繼得以出版發行。20世紀80年代以后,辛樹幟、石聲漢遺著整理工作基本結束,李鳳岐、馬宗申、馮有權又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農史后繼人才的培養工作中。
1979年,國家在鄭州召開會議,召集全國農史界專家共商《中國農業史稿》編寫工作。此時,大家驚訝地發現,西農的農史研究事業在“文革”后起步早、成績大,古農學研究室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不但保留了下來,而且為農史研究的再度繁榮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發揚光大
“文革”后,西農古農學研究室較早順應學術發展和變化,農史研究重點由農史文獻整理逐漸轉入農史學術研究,以鄒德秀、張波、樊志民等為代表的專家將西農農史事業不斷發揚光大。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鄒德秀1981年發表處女作《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三個理論問題》。1983年發表了《農業結構和研究領域的探討》等論文,系統提出了“農業三元結構理論”,因而成為第一個提出農業生態技術問題的學者,讓學術界、理論界刮目相看。此后,鄒德秀編著的《中國農業文化》《世界農業科學技術史》《區域貧困與貧困地區發展》《500年科技文明與人文思潮》等相繼出版。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波的《西北農牧史》是我國第一部地區農史拓荒性著作,開創了我國地區農史研究的先河,獲評“中國圖書獎”。20世紀90年代末,張波指導博士后王雙懷完成《中國西部開發史研究》,為持續20多年的西部地區農史研究作出階段性總結。在深諳農史的同時,張波越來越感到研究農業災害的必要,他主編了70余萬字的《農業災害學》,后成為高校通用教材,又組織編纂了80萬字的《中國農業自然災害史料集》。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館長樊志民教授,在農史研究中率先倡行地區與斷代史研究,在西北地區和秦漢史研究中確立了特色領域和學術地位!肚剞r業歷史研究》作為國內外第一部秦農業歷史的學術專著,被認為是“填補空白性研究成果”。2018年11月,樊志民作為唯一的農史專家,受中央電視臺邀請參加《開講啦》特別策劃“文明密碼”系列節目,主講中華農業文明起源與發展,“五千年中華文明沒有中斷,正是最大的文化自信”“當今社會,你可以不知農,可以不事農,但不可以輕農”等精彩語錄引發強烈關注,獲得一致好評。
煥發新顏
進入新世紀,西農古農學研究室合并組建為中國農業歷史文化研究所(以下簡稱農史所),后者進一步拓展了學術空間,推動農史研究的深入與農史學科的不斷發展。
“一定要把前輩們開創的農史事業傳承下去!”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會長、農史所所長朱宏斌教授堅定地說。
經過多年發展,農史所現已形成一所(農史所)、一基地(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一實驗室(農業部傳統農業遺產重點實驗室)、一館(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一庫(線裝古籍庫)、一點(科學技術史碩士一級授權點)的“六個一”基本格局。目前,農史所正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呼應“一帶一路”、鄉村振興,進一步推進重心的下移和延伸。
“作為農史研究者,我們將繼承和發揚前輩們光榮傳統,圍繞國家、民族和文化自信,進一步挖掘中國農業歷史文化內涵,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農業歷史文化。同時要教學相長,做好教書育人工作,用中國農業歷史文化知識滋養每一名學生的心靈。”農史所副所長楊乙丹教授表示,“希望農史學科和學校的明天更美好。”■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9年6月刊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