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宗華 來源: 發布時間:2020-10-26 21:33:40
2020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國際會議:
腦腸軸理論有望促成AD研究新突破

   自10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例阿爾茨海默。ˋD)患者被發現以來,科學家從未停止對其發病機制的探索。從膽堿能假說、β淀粉樣蛋白假說到tau蛋白假說等,不同的理論雖然都有一定的研究進展,但始終未能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帶來真正福音。

   近年來,隨著腦腸軸研究在帕金森、抑郁癥、自閉癥各領域取得突破,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將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轉移到腦腸軸方向上。為此,日前舉行的第34屆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國際會議(AAIC)首次就腸道菌群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相關影響,特別開設了“微生物組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發病機制與治療研究”專題會議,由5位國內外專家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最新研究發現,阿爾茨海默病中的微生物組存在異常,而異常的微生物組將刺激外周炎性細胞的釋放并進入大腦,從而促進神經炎癥。”美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本特•溫布拉德終身成就獎(2018)獲得者、克利夫蘭醫學中心教授杰弗里•庫明斯(Jeffrey Cummings)在會上介紹說。

   德國波恩大學醫院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老年精神病科教授邁克爾•海尼卡(Michael Heneka)在介紹阿爾茨海默病免疫系統研究的相關情況時,也認為免疫系統受到微生物組的調控和影響,小膠質細胞受此因素而被激活,與星形膠質細胞及神經元產生相互作用,從而誘發神經炎癥。“誘發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因素是具有β折疊結構的淀粉樣蛋白,其他危險相關分子模式也在此過程中出現并進行模式識別結合,以誘導信號通路產生促炎因子,形成神經炎癥。”他對此解釋道。

   “微生物組對于阿爾茨海默病的行為表現和大腦病理學可能會有顯著影響。”芝加哥大學教授Sangram Sisodia帶領的團隊進行了相關的小鼠實驗研究,對于腸道菌群同Aβ沉積及神經炎癥之間的調節關聯得出了肯定的結論。

   如今,針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研究人員的目光已逐步轉向腸道微生物或者腸道免疫特征與中樞神經系統之間聯系的研究。

   今年7月2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生理學雜志》(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刊發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發現腸道中的蛋白質異常或引發阿爾茨海默病。

   據報道,研究人員將熒光標記的β淀粉樣蛋白注射到小鼠的腸道中。1年后,研究人員在與阿爾茨海默病認知缺陷有關的大腦部位發現了這些錯誤折疊的蛋白質,包括影響記憶的海馬體,這些動物出現了認知障礙。

   此前,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陳生弟團隊從臨床角度證實,腸道菌群確實參與人類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發病過程。陳生弟指出,在阿爾茨海默病前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階段,腸道微生物菌群已發生與阿爾茨海默病階段相似的改變。

   在此次AAIC專題會議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耿美玉就“阿爾茨海默病中腸道菌群失調與神經炎癥的關系及甘露特鈉的治療干預”主題開展了學術演講,詳細闡述其研究團隊揭示的“九期一®”靶向腦腸軸的作用機制——通過重塑腸道菌群平衡,抑制腸道菌群特定代謝產物的異常增多,減少外周及中樞炎癥,降低β淀粉樣蛋白沉積和tau蛋白過度磷酸化,改善認知功能障礙。

   在AAIC大會一場主題為“基礎研究科學中的新興理念”在線圓桌論壇上,哈佛醫學院神經學教授弗朗西斯科•金塔納認為,目前的研究證據意味著,腸道菌群不僅觸發并且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炎癥反應。

   哈佛醫學院神經學教授、麻省總醫院遺傳與神經研究中心主任魯道夫•坦茲分享了腸道菌群與阿爾茨海默病機制研究的最新進展,并且介紹了“九期一®”作用于腸道菌群以及將在國際臨床研究中驗證中國臨床三期結果的情況。

   作為國際首個靶向腦腸軸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新藥,“九期一®”于2019年11月獲得中國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今年4月,“九期一®”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申請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該項研究預計將在2025年完成。

   數據顯示,全球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癡呆癥患者至少達5000萬,且以每3秒鐘產生1例癡呆患者的速度增長。這一不治之癥距離被徹底攻克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慶幸的是,人類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發現、防治等認知正在與日俱增、不斷進步。

   AAIC是世界范圍內致力于推進癡呆科學研究的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會議之一。本屆會議為期5天,匯集了全球3.5萬名一流基礎學科和臨床研究人員、臨床醫師等,與會者就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機制、生物標記、臨床研究、照護健康等方面的最新研究發現展開交流探討,以期為戰勝阿爾茨海默病提供新思路。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0年10月刊 溯本追源)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