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歷新年還未過去,一個不算好的消息已經自南極大陸傳遍世界各地:阿根廷國家氣象局和世界氣象組織分別證實,阿根廷位于南極半島的科考站日前監測到超過18℃的氣溫,打破了南極大陸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
“我從未想象有一天我可以在南極穿裙子。”一名網友略帶苦澀地評論道。
即便氣候學家極力解釋靠近南美洲大陸的南極半島本就是南極大陸氣溫最高的區域之一,但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南極大陸確實已經成為地球上變暖最快的地區之一。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氣候變化已經成為“21世紀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脅之一”。此前有研究指出,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可能通過467種不同途徑,影響人類的水、食物、經濟、基礎設施以及安全。
最近,The Lancet Countdown在其關于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的年度報告中進一步指出,全世界的兒童正在遭受空氣污染和極端天氣事件帶來的不良影響。專家警告說,除非立即削減化石燃料的排放,否則氣候變化將損害整整一代人的健康。
The Lancet Countdown是一個由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在內的35家機構組成的聯盟。它發出上述警告之時,伴隨而來的是澳大利亞人民記憶中最慘烈的森林火災。
危險的下一代
2019年8月是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自工業化以來,地球的氣溫已經上升了1℃。
2015年,《巴黎協定》要求各國將氣溫上升控制在2℃以內,如果可能的話,要朝著1.5℃的目標邁進。然而,如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逐年攀升,迫使地球走上了一條到本世紀末氣溫可能上升4℃的道路,從而為人類健康帶來危險。
“當前人類的平均壽命是71歲,也就是說今天出生的孩子能活到2090年。這意味著他們將經歷一個全球溫度上升4℃的世界。”The Lancet Countdown執行主任Nick Watts對媒體表示。
The Lancet Countdown這份報告由120名專家共同完成,其采用最新的數據和氣候模型,對幾十年來的全球健康趨勢作出了預測。報告警告稱,對子孫后代來說,最可怕的是氣候變化背景下,大量作物歉收造成的營養不良、空氣傳播帶來的疾病,以及山洪暴發和野火頻發造成的精神和身體創傷。
營養不良、疾病和污染
雖然氣溫和二氧化碳水平的上升最初可能對一些地區的某些作物有所幫助,但從整體前景來看,這些影響仍是負面的。研究人員預計,至2050年,全球糧食需求量每十年將增加14%,而全球作物產量預計每十年減少1%~2%,這無疑將導致糧食短缺、價格沖擊和社會動蕩。
同時,研究人員還證實,較高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會降低作物的營養價值。2018年,一項發表于美國權威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上的重大研究表明,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環境會導致水稻營養不足:蛋白質、鐵、鋅以及維生素B1、B2、B5和B9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降。這對于以稻米為主要糧食的眾多貧困國家和地區而言,可能會引發一場關乎公眾健康的潛在災難。
對兒童來說,主要農作物全球產量的下降,增加了兒童罹患營養不良的風險。嬰兒期的營養不良將影響其生長的每一個階段:阻礙兒童成長、削弱免疫系統、引發長期的發育問題。
氣溫升高、降水變化以及海平面上升等,都將在時間(傳播季節)和空間(海拔和緯度)上影響傳播媒介和它們所傳播的病原體的數量和分布。比方說,溫暖的氣候使西尼羅病毒成功入侵北美,也讓瘧疾向著東非高地的高海拔地區“進發”。此外,報告發現,登革熱和瘧疾等蚊媒疾病也在不斷蔓延,使世界上一半人口處于危險之中。
短短30年間,世界范圍內弧菌的主要感染天數已經翻了一番,而弧菌會引發兒童腹瀉,這不僅增加了高危地區兒童感染霍亂等疾病的可能性,也擴大了疾病的傳播范圍。
空氣污染也會對人類健康造成直接影響,包括引發大量急性和慢性心肺疾病,導致患者失學失業甚至死亡。新出現的證據顯示,空氣污染還能降低生育能力,并對大腦產生損害——導致兒童大腦發育遲緩、罹患自閉癥,成人智商下降、患阿爾茲海默癥的幾率上升。
當下,居住在城市的人已經開始遭受空氣污染導致的早發疾病或過早死亡的折磨。2016年,僅燃煤電廠就造成了全球范圍內約100萬人的過早死亡。
無人置身事外
隨著氣溫的上升,極端天氣事件可能會激增,從而使經濟和社會混亂現象越來越頻繁。
在經濟方面,相較于2000年,2018年極端炎熱天氣導致全球450億工時的消耗。軍事專家警告稱,氣候影響是“威脅倍增器”,其有可能增加脆弱地區環境惡化、經濟政治不穩定等壓力源,從而加劇地區沖突。
縱觀歷史,水資源短缺和極端氣溫/降水都被認為與地區沖突的加劇和社會政治不穩定有關。除了地區內亂,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事件還將使某些地區變得不再適合居。旱2050年,有5000萬至2.5億人可能面臨流離失所的風險。
“氣候變化不是2100年的事情,它就發生在當下。”Watts指出,“在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人們正在遷徙、增長和老齡化。”
他說,即使是處于溫帶的發達國家的立法者也應該對熱浪感到擔憂,今年歐洲各地的氣溫記錄均已被一系列致命的熱浪所打破。
研究發現,相較于歷史平均水平,2018年又有2.2億65歲以上人群暴露在極端炎熱氣候中。對這些脆弱群體如兒童、老人、戶外工作或活動者而言,暴露在極端炎熱的環境中往往會導致嚴重疾病的發生甚至死亡。
正如《柳葉刀》主編Richard Horton在回應這份報告時指出的,氣候變化是“當下人類健康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在這場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巨大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不論是熱帶國家還是溫帶國家。唯有齊心協力,方能突圍而生。■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0年2月刊 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