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學是一門研究生物(包含人類)與環境關系的學科,因其研究對象的廣泛性和科學問題的包容性而具有很強的學科交叉性。特別在當今“人類世”時代,人類活動從未如此深遠地影響我們的地球,生態學在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以入侵生態學為例,伴隨全球經濟貿易的快速增長,物種入侵也在加劇蔓延,目前已被公認為是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的五大直接因素之一。以陸棲脊椎動物為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中1/4的受脅物種受到了入侵種的影響,尤其是島嶼生態系統對生物入侵異常敏感。
這些年來,我們研究組一直在我國舟山群島開展牛蛙入侵生態學研究工作。通過在舟山群島十余年的野外工作,我們發現牛蛙已導致我國多種當地無尾兩棲類的種群下降,還與同域分布的其它入侵種如克氏原鰲蝦等形成了多營養級互作關系,聯合對當地兩棲動物產生復雜的生態危害。我們在舟山設立了野外實驗基地,未來將通過野外調查和受控實驗相結合的方法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除了長時間野外工作,生物入侵的全球化特點還決定了我們需要拓展生態學研究的空間尺度,將我國野外工作和更多動物類群在原產地和全球不同入侵區開展綜合性研究,探索影響入侵過程及其危害的普適規律,從而指導外來種入侵防控框架的構建。
展望未來,我國已進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全國人民正努力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我們不可能通過完全放棄經濟發展來換取對生態環境的“絕對保護”,不可能因為擔心外來種入侵而禁止所有與民生和經濟密切相關的水產、畜牧、醫療、科研等動植物的引進。而生態學就是解決這些矛盾、貫徹國家“綠色”發展理念的基石。今后,我將繼續聚焦入侵生態學研究方向,為國家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微薄之力。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0年4月刊 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