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穎 俞玥 來源: 發布時間:2020-9-13 4:53:36
高校內控信息化建設現狀與探索

   為了進一步提高行政及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及內部控制信息化水平,規范相關單位內部各項經濟業務活動,強化權責概念以及內部風險控制,2012年11月,財政部印發《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財會〔2012〕21號),并于2015年12月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財會〔2015〕24號),要求各行政及事業單位應當按照內部控制規范要求,通過內部風險評估和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信息化的建設提升,加強對經濟業務層面和權責體系層面的內部控制,實現對內部控制內容的高質和高效規劃、實施、評價與監督。

   同時,中國科學院于2013年12月印發的《中國科學院所屬單位經濟活動內部控制規范》(科發條財字〔2013〕206 號)以及教育部于2016年4月印發的《教育部直屬高校經濟活動內部控制指南(試行)》(教財廳〔2016〕2號)等文件,也都進一步明確了各教育、科研事業單位要強化內部控制及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系統梳理教育、科研事業單位內部各類經濟業務活動內容,重組經濟業務活動流程,分析經濟業務活動風險點,評估經濟業務活動風險等級并啟用合適的防控措施;最后重點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經濟活動的主要流程、關鍵環節嵌入綜合的信息管理平臺,減少或消除人為操縱因素,對經濟業務和與其相關事項的風險進行更有效的過程控制。

 

總體現狀

 

   高校內控信息化管理主要指通過建設統一的高校內部控制綜合信息管理平臺或者借助于高校內部各類現有經濟業務活動管理平臺嵌入內部控制制度以及風險評估、預警、控制手段,實現內部控制的高質化、高效化、自動化以及準確度?梢哉f,其是高校進行內控管理體系建設和持續提升的重要方法和必然手段。

   目前,通過依托于高校內部各個業務職能部門特別是財務部門,高校在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地提高了相應的內部控制管理效率和監督質量。如在財務預算管理方面,通過預算申報及審批等平臺,實現了預算數據的規范化采集以及流轉流程的幾上幾下審核,并將最終批復數據下達過程與財務項目管理以及財務資金管理數據相勾稽,實現預算數據準確性及有效性的基本控制,有效避免手工方式下預算數據生成的隨意性和弱關聯性。

   但是,隨著高校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特別是教學科研層次的不斷提升和經濟業務需求的不斷深入,高校內部控制的信息需求也變得更加多樣化和復雜化。這使得我們傳統的建設思路,即借助于高校內部各類現有經濟活動業務管理平臺嵌入內部控制思想及防控措施的方式,逐漸變得難以滿足要求。因此,如何解決傳統思路下出現的各類問題以及進一步提高信息化管理效率和監督質量,實現全面的、成體系的內部控制工具,已經成為當前高校內部控制的主要研究熱點之一。

 

問題仍存

 

   通過參考相對較早實現內部控制合規的各類行政事業單位以及大中型企業來看,高校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過程是一項經濟業務活動全覆蓋、業務及管理人員全部參與、建設過程持續推進的系統工程,整個建設過程不僅與高校各類經濟業務活動緊密關聯,還需要高校上至校領導下至具體經辦師生等各個環節的人員深度參與其中,最后海量的經濟業務數據信息需要被高質、高效地處理、歸納。另外,由于內部各部門內部控制水平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因此如果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信息化手段作為底層支撐工具,那么高校的內部控制建設和內部控制后期運行必將會變得成本居高不下、效率提升困難,最終相關工作只能流于表面、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具體來看,目前高校內部控制信息化機制可能主要存在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一是缺乏統一規劃,導致建設分散不成體系。

   由于高校內部控制及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涉及到預決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債務管理等財務內容,采購管理、合同管理、資產管理等資產內容,工程項目管理、科研項目管理、財政專項項目管理等項目內容,教育基金會管理、所屬企業管理以及其他附屬單位管理等眾多重要經濟業務活動,而這些經濟業務活動之間往往又是高度關聯的,因此如何通過統一規劃將這些經濟業務進行歸類、整合,并在統一平臺上實現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目前高校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基本還處于一種“順帶而為”的境地,即往往是各個相關職能部門覺得需要新增一套業務管理系統時,才會在系統建設過程中考慮一些最基礎的內部控制措施,如建設時審批簽字權的權責劃分等。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內部控制體系涉及的具體業務模塊建設極其分散,且建設進度、建設思路差距巨大,功能模塊之間既有重疊區域也有空白區域,可以說其能實現的真正內部控制是極其有限的。

   二是制度建設滯后并且流程繁雜權責不清。

   內部控制制度及實施細則內容建設的滯后是當前不少高校在內部控制信息化實施過程中碰到的首個“攔路虎”。不少高校在進行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時,往往只是搜集匯總一下學校內部以往頒布的各類經濟業務制度文件,然后稍作調整蓋上個內部控制制度的“帽子”,缺乏對整體內部控制、經濟業務制度文件的內控化研究。這一方面導致相關制度文件中頻繁出現矛盾、重疊、交叉、缺失的內容,且往往與具體業務關聯度不強;另一方面導致相關制度中,基本思維方式還是基于傳統的線下手工處理業務場景,對于目前已趨于流行和主導的全流程線上處理業務場景顯得手足無措。

   同樣與制度建設滯后相對應的,是在制度的細化過程中相關內容的滯后性問題,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各項經濟業務流程的滯后化、低效化。一方面,不少流程的設計并不是真正出于內部控制的考慮,而是出于“出了問題大家一起擔著,畢竟法不責眾”的消極想法,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不管是什么經濟業務,只要可能存在風險,都是從具體辦事人員、經費項目負責人、院系部門領導、職能處室領導、財務部門領導、分管校領導一直簽到主要校領導的辦公桌上;另一方面,不少流程的設計陷入了規則設置的怪圈,流程往往設計得極其復雜,各種各樣的分支條件、判斷條件甚至無法通過信息化手段予以實現。

   三是功能偏弱低效,導致用戶體驗效果較差。

   嚴格來說,內部控制及內部控制的信息化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更多的是對傳統的各項經濟業務的一種高度歸納和升華。其涉及的十五項具體經濟業務工作,最大的目的就是通過內部控制手段來保證正常高效進行日常教學科研活動以及準確全面記錄經濟活動內容。但在從傳統經濟業務處理系統向內部控制信息化轉變的過程中,實現簡單的表單生成、審批流轉、異動處理等只是內部控制信息化的初級階段,與真正意義上的內部控制信息化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就如何將權責、關聯、勾稽、閾值、預警等各類控制功能融入到自動化中還顯得偏弱或低效。如在預算控制方面,不少高校的信息系統還停留在財務內部使用、系統預算管理重分配輕管理、系統中預算分配及項目執行“兩層皮”、預算執行不均衡,以及年底突擊執行結余資金、系統中預算執行情況統計困難等層面。

   用戶體驗效果較差,則是在內部控制系統具體實施過程中師生反映最多的問題。不少師生反映“一張大表單從頭填到尾,有時都搞不清楚自己填的是什么”“上傳完這個附件又要上傳那個附件”“這個系統錄完的數據到了另外的系統還要重頭再錄一遍”。其實這些操作繁瑣問題的出現,既有系統開發過程中不注重用戶體驗的原因,也是內部控制缺乏整體規劃統一安排的必然結果。

   四是決策支持缺失,導致評價監督難以實現。

   由于內部控制建設及內部控制的信息化并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更像是一個不停迭代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因此在其建設過程中如何能更及時、直觀地向決策者及管理者提供經濟業務數據、反饋經濟業務運轉狀況以便其判斷內部控制建設及內部控制信息信息化的下一步優化方向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缺乏相應的決策分析工具,各個經濟業務系統常常是擁有了成堆的經濟業務數據卻不懂如何清理、集成以及展現,經濟業務系統之間也由于缺乏對接、共享導致難以把隱藏在海量基礎經濟業務數據之中的關聯性信息挖掘出來,導致不僅無法支持日常工作中的決策、規劃、控制、分析等管理活動,也無法及時準確地提供上級部門需要的內部控制評價結果,對于輔助校領導做出內部控制優化方面的決策作用十分有限。

 

對癥下藥

 

   隨著國內各高校“雙一流”建設步伐的加速推進,如何在高校內部建設高質、高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及內部控制信息化手段,進一步規范學校內部各項經濟業務活動,保證相關經濟業務活動內容合法、程序合規、運轉高效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工作。其中,建成與“雙一流”治校水平和治校能力相匹配的,設計合規、內容合理、運行高效、權責統一、預警及時、控制有力的內部控制信息化手段,不僅可以形成支持學?沙掷m發展的制度環境和工具平臺,還可以促進高校進行依法依規治校、限定內部權力運用、提升廉潔行政能力。參照經驗,當前高校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過程可能主要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一是統一組織建設一體化信息平臺。

   鑒于高校在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過程缺乏統一規劃的問題,高校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統一組織,通過成立高校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領導組及工作組,實現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長期持續改進。其中,領導組負責領導高校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工作,對高校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實施方案、進度管理等進行總體把控并為具體工作提供內部資源支持;工作組負責具體實施建設工作。

   對于由于高校經濟業務模塊眾多使得建設結果分散不成體系的問題,可以考慮在高校內部控制信息化上采用“1個統一基礎平臺+N 個經濟業務模塊”的一體化信息平臺模式。通過一體化信息平臺的搭建,梳理、明確各項業務類型,規范、量化各項管理規程,細化、優化各項工作流程,完成“4個1”+“4個1”的建設,即構建“1個管控平臺、1套業務類型、1套管理規程、1套工作流程”+“1個服務門戶、1套預警體系、1套決策工具、1個數據中心”。

   二是制度先行、重組流程、明確權責。

   制度先行——這是高校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的先決條件,否則相應的內部控制系統很容易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落入無人使用或者只能與線下紙質業務流轉手段雙軌并行的境地。所以高校首先應當根據國家財政部、教育部以及中國科學院對于內部控制方面的制度要求,在系統梳理高校全部經濟業務活動流程和風險防控點的基礎上,結合經濟業務層面和權責體系層面的主要風險點,出臺高校內部整體內部控制制度文件并健全各個經濟業務制度文件。另外,內部控制制度建設還要注意到制度的可信息化水平、能力,即制度必須是清晰、明確、可以標準化且能通過信息化工具實現對應控制的。

   其中,各類經濟活動業務流程的梳理、重組是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重點。高校應當根據各層級職能部門管理職責劃分,針對15類重要經濟活動的業務流程進行全面梳理,包括經濟業務層面的內容劃分和權責體系層面的流程設計;通過對各項經濟業務特點進行細化剖析,明確相關經濟業務的目標、范圍和內容;重點查找現行制度中存在的交叉、重疊、矛盾、缺失及與業務流程關聯度不強等缺陷,對各項制度(標準)進行重新修訂與整合,確保制度與流程、崗位職責、控制要求相統一,為制度及流程的有效信息化提供保障。

   三是強化內控功能,注重用戶體驗。

   由于高校內部控制涉及到15類重要經濟活動,要想對這些業務做到全面的內部控制,必須充分運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輔助管理。首先,要將經濟業務活動及其內部控制流程完全且深度地嵌入到信息化平臺中,按照業務實現的時間順序和邏輯關系,將各個業務的決策機制、執行機制和監督機制融入到業務流程中的每個環節,細化業務流程各環節中各單位、崗位的設置,明確職能范圍和分工;其次,要確保各重要信息化模塊之間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這不僅可以減少或消除人為操縱因素,還可以提高辦事效率和管理水平;最后,在將內部控制嵌入到信息化平臺的過程中,高校還應當認識到內部控制并不是無限制的“做加法”,拼命地往系統中添加表單內容、審批流、附件材料并不能帶來內控水平的提高,反而有可能導致用戶體驗的惡化,因此推進高校內部控制信息化必須嘗試將內部控制功能“無聲”地嵌入整體平臺中。

   四是決策支持實現動態評價監督。

   高校內部控制體系及信息化建設工作有其自身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在實際建設及后續運行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動態變化和不確定性,因此如何能更好地實現動態的評價監督,對于高校內部控制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中,通過數據倉庫、數據挖掘和聯機分析處理等新技術,建立一套與內部控制水平相適應的決策支持系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海量財務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挖掘,不僅可以為評價監督人員提供整理后的數據結果,也可以為校領導提供支持決策的數據的靜態概況和動態發展趨勢圖。一方面,通過將日常監督和專項檢查結果納入決策支持數據倉庫中,可以有效分析內部控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管理漏洞和薄弱環節,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內部控制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通過將內部控制評價工作方案融入到決策分析規則中,明確評價方式、評價標準、評價公式,可以輔助內部部門自助開展內部控制自評工作;最后,通過將經濟責任審計、專項審計、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檢查、校巡察等內部控制監督手段放入決策分析功能,可以有效提高對不作為、亂作為等內部控制風險的防范與控制能力。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0年6月刊 內控建設篇)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