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近海環境中,有一種被稱為“紅色幽靈”的災害——赤潮。赤潮發生的海域中,魚、蝦、貝類等海洋生物會因中毒或缺氧而大面積死亡,海洋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赤潮發生快、來勢猛、規模大、危害重,如何有效防治赤潮一直是海洋科學領域一個世界級難題。進入21世紀,中科院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俞志明帶領團隊找到了赤潮克星,研發了綠色、環保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并多次應用于我國近海大規模赤潮應急處置。近年來該技術走出國門,被智利、美國和秘魯等國家引入,得到了國際一致贊譽。
2020年,該團隊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獲得了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發明赤潮應急處置的有效“滅火器”
“赤潮原本是海洋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一種自然現象,但是在人類活動干擾下,成為一種生態災害。跟火災一樣,赤潮具有突發性,需要進行應急處置。”俞志明介紹。
上世紀50年代,美國科學家最早嘗試使用化學方法——用硫酸銅殺死藻細胞的方法來治理赤潮,然而其中的銅離子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該方法被國際禁止。
隨后,科學家們又對生物方法進行了探索,即找一種生物天敵來制約赤潮。比如滸苔和赤潮存在營養競爭關系,理論上講滸苔很茂盛,赤潮就應減少。然而現實中,在一些“天敵”滸苔發生的水域,赤潮照樣發生;且赤潮突發時,短時間無法找到足夠多的“天敵”。
第三種方法是物理方法,如打撈。這種方法對大藻可行,而赤潮生物只有幾微米到幾十微米,這種微藻類生物引發的災害無法通過打撈來實現防控。
隨著近海人類活動的日益頻繁,赤潮肆虐在不斷加劇。轉折點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提出了使用天然粘土治理赤潮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粘土的絮凝特性,與赤潮生物聚集、沉降到海底,導致赤潮生物死亡。該方法的優點是天然粘土不會造成二次污染、見效快,符合應急處置的基本要求。但瓶頸也隨之誕生:效率低、用量大、淤積重,無法大規模應用。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1991年,年輕的俞志明帶領團隊開始了系列科研攻關。
經過理論模擬、室內實驗和現場實踐,俞志明團隊發現赤潮生物細胞表面呈負電性,天然粘土顆粒表面也呈負電性,從而導致天然粘土絮凝效率低。那么,能否將粘土顆粒表面變為正電性、延長作用半徑,從而提高其對赤潮生物的治理效率呢?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歷經3年的“窮追不舍”,俞志明團隊終于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旨在提高絮凝赤潮生物效率的粘土表面改性理論,用人工手段強制改變天然粘土的表面性質,研發出高效絮凝赤潮生物的改性粘土。
俞志明團隊取得了赤潮治理領域的重大突破——他們創造性地建立了提高治理效率的理論模型,發明了通過改變粘土表面電性、增加橋聯作用等提高赤潮治理效率的技術與方法,利用吸附插入一定鏈長、帶正電的大分子,制備出改性粘土新材料。粘土改性后,表面電位反轉,與赤潮生物作用力由排斥轉為吸引,粘附力大幅增加,絮凝效率由天然粘土的20%提高到90%以上;用量由國際上同類方法每平方公里100~400噸,降低到4~10噸,赤潮治理效率國際領先。
改性粘土絮凝法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一致認可,該成果在1997年被國際權威雜志《自然》介紹和引用,并收錄于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APEC聯合出版的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Harmful Algal Blooms in Coastal Waters一書中,成為國際上赤潮治理的主要推薦方法之一。
“十年磨劍” 還海洋一片湛藍
實驗室成功僅是第一步。“赤潮治理研究必須走進現場,用現場應用來檢驗成果。”俞志明說。
從1994年取得實驗室成功,到首次成功應用,俞志明團隊“十年磨一劍”。
2005年,南京十運會前夕,玄武湖暴發藍藻水華,原本澄澈的湖面上綠油油一片,像涂了一層厚厚的油漆。俞志明帶著團隊,第一次將改性粘土技術從實驗室搬到了現場。
8月的南京,近40℃的高溫,俞志明團隊天天“泡”在湖邊,經過30余天的連續奮戰,最終徹底消除藍藻水華,有利保障了十運會水上項目的順利進行。
“這是又一個突破。”俞志明說,“我們的技術有了大面積應用的可能性。”
此后,圍繞保障“沿海核電等重大工程、主場外交等重要活動、旅游養殖等敏感水域”的生態環境安全,該技術成功應用于我國近海從北到南20多個水域的赤潮治理,用戶達上百個。至今,該技術已形成“快速檢測—多級預警—分級響應—綜合評估”的現場實施模式,列入我國赤潮治理標準,成為我國近海赤潮治理的指導性方法,納入我國沿海13個省市應急處置預案。
“海洋環境多變復雜,針對不同水域、赤潮藻類,治理材料和技術都要適時調整,確保既有效又環保。”俞志明說。
目前,針對近海常見赤潮藻,團隊研發了3個系列、10余種改性粘土材料,具有降毒、殺菌、增氧、破囊等特殊治理功效;團隊還與相關企業合作,研制出各種赤潮治理專用設備和全球首艘赤潮治理專用船,實現了材料和設備的產業化生產,保障了現場治理作業的機械化和智能化。
為全球近海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中國方案
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作為目前我國為數不多走出國門的環保技術,充分展示了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的引領作用,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國際水產專業期刊AQUA和Salmon Expert點贊:“改性粘土技術是治理有害赤潮的有效措施,能夠保障環境安全”“俞志明及其工作團隊提供的治理赤潮方案是革新性的,是中國制造的‘赤潮滅火器’”。
2016年初,三文魚養殖產地智利沿海暴發赤潮,造成近10億美元損失。2016年10月,智利政府組織代表團,實地考察了我國改性粘土治理赤潮項目的先進技術成果,并與海洋所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決定引入中國赤潮治理技術。智利瓦爾帕萊索大學作為第三方機構進行評估,他們認為,“改性粘土是控制藻華暴發的新工具,能夠高效吸附并沉降藻細胞,而對非藻類物種幾乎無毒性。”
2010年,秘魯沿海赤潮頻發,受此影響,扇貝養殖業遭受毀滅性打擊。2019年,秘魯前衛生部長、秘魯—中國科學研究發展中心主席Eduardo Yong代表秘方與俞志明團隊接洽,將該技術引進秘魯,雙方簽署多份合作協議,并開展現場示范應用。飽受赤潮災害之苦的秘魯塞丘拉市市長稱贊道,這給秘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近海養殖帶來了福音。
2017年11月,美國佛羅里達州暴發了大規模赤潮,導致大量魚類和水生動物死亡。2018年10月,法國舉行第18屆全球有害藻華大會期間,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與俞志明團隊簽署了共同應對佛羅里達沿岸赤潮的合作協議,進一步確立了我國赤潮治理技術在國際上的引領地位。
“下一步,我們將把生態調控、赤潮治理、環境修復的理念融為一體,進一步研發兼具不同功能的赤潮治理方法。”俞志明表示,“赤潮是一個全球性的環境問題,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希望更多的沿海國家受益于這項技術,共享‘中國智造’給全人類帶來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