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將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輸往沿途各國的同時,也開啟了海洋合作的篇章。
600多年后,在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開幕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為大會發來賀信指出,要促進海上互聯互通和各領域務實合作,積極發展“藍色伙伴關系”。
70年來,海洋所一直是海洋科學國際合作的積極踐行者。
國際合作七十載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
海洋所自成立以來始終將目光投向世界,致力于國際合作力度和層次的提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海洋所就率先派出科技人員到國外學習和工作,同時開展了“中蘇渤海、黃海、海南島的海洋生物調查和中越北部灣海洋綜合調查”以及中德合作研究等。
1975年,由中科院院士、海洋所前所長曾呈奎任副團長的我國第一個科學家代表團訪美,與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等海洋科研機構,重啟我國與國際海洋科技合作與交流之門。
此后,海洋所不斷參與國際海洋科技、學術研討會,并以海洋所為平臺舉辦一系列大型學術會議,將世界海洋科技目光引向了中國。海洋所在國際海洋學界取得的成就,也成功贏得了世界海洋學界的矚目和尊敬。
“沒有國際合作,或許我們會摸索更長時間。”海洋所所長王凡直言。
加強合作,擁有國際海洋科技話語權,是一代又一代海洋所科研人員不忘初心的堅守。
2012~2019年,海洋所先后成功舉辦的世界級國際學術會議有:第二屆有害藻華與富營養化開放科學大會、第七屆國際甲殼動物學會議、第九屆國際海洋生物技術大會、第十八屆國際扇貝研討會、首屆海洋腐蝕與污損國際研討會、第一屆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國際開放科學大會、第二屆全球海洋觀測系統指導委員會會議、第三屆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大會、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海洋科學研討會等。
“近五年來,海洋所與海洋研究機構、大學、企業簽訂合作協議20余項,并開展實質合作。”王凡介紹道。
目前,海洋所共承擔國際合作項目100余項,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科技部、基金委等國際人才計劃50余項。如今,海洋所科學家在國際組織、期刊編委任職達80余人次,包括NPOCE科學指導委員會主席、國際海洋研究委員會 (SCOR)副主席、國際有害藻類研究學會(ISSHA)副主席、地球化學學會GCA副主編、IODP技術委員會委員、國際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PICES)委員等,有效提升了中國在海洋科學方面的話語權,強化了研究所在國際組織中的學術影響力。
以真誠促合作
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與我國隔海相望,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國家,位于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關鍵區域,也是全球最大的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區。
若要探究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的根源和效應就必須與印尼建立長期合作關系。
“要建立合作,要先建立互信。”王凡邀請印尼方面科研人員來青島考察。一次,印尼人員到達中國后恰逢伊斯蘭教重要的宗教節日,海洋所主動聯系青島市伊斯蘭教協會秘書長,為他們提供禱告的場所,這讓對方大為感動。
一次又一次真誠地袒露,雙方逐漸熟絡起來。有一次,王凡到達雅加達后,趕上當地開齋節,對方擔心他們的飲食還特地開車帶他們去當地華人餐館就餐。“把我們領進去后,他們就坐回車里,等我們就餐完畢后再把我們送回去。”
投桃報李,你來我往,2013年,海洋所終于與印尼科學院海洋研究中心簽署合作協議,在聯合觀測、資料共享、人才培養、科學設施共享等方面取得諸多進展,未來將在“海洋牧場”建設、藻類加工、沿海設施及船只的防腐和改造等方面,開展海洋技術轉移轉化合作,共同建設海洋研發基地。
通過科研合作交真心朋友,海洋所不斷用真誠與國際海洋研究機構建立更多聯系、培養長久的合作關系。先后與30多個國家(地區)的120家科研機構開展了海洋科技合作,持續深化與發達國家海洋研究機構的戰略合作并構建長效合作機制,構建了中澳近海健康聯合中心、中葡星海聯合實驗室、中日海洋腐蝕環境研究中心、中法趨磁多細胞生物的進化與發展聯合研究中心等多個國際合作平臺。通過國際合作交流,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科技人才,在國際海洋科學研究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5月,海洋所科學家與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科學家聯合發表國際合作論文1612篇,占全部發文量的21.3%。
以合作求共贏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與世界合作,拓展科研疆域的同時,海洋所也不斷提升自身的科研意識和素養,并引進高端國際人才參與科研合作。
2019年初,海洋所申報的美國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彼得•喬治•布魯爾博士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國際合作獎。這是海洋所歷史上合作的外籍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
“從國際頂尖科學家身上我們學到了他們的科學思維,與他們并肩站在一起,讓我們看得更遠。”王凡說。
為加強與國際同行之間的交流,2010年,海洋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敦欣領銜發起“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實驗(NPOCE)”正式獲得“氣候變化與可預報性”(CLIVAR)國際科學組織批準,成為國際合作計劃。
作為我國發起的首個海洋領域大規模國際合作調查研究計劃,它開啟了西太平洋海洋環流和大氣—海洋相互作用研究的新篇章。
該計劃圍繞國際合作調查研究的熱點海域之一——西北太平洋,對其邊界流,及與之鄰近環流系統的相互作用、在暖池維持和變異中的作用、區域海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等科學主題進行研究。
在過去的十年中,NPOCE國際計劃研究團隊完成了西太平洋深海潛標科學觀測網的建設,共布放潛標30余套,破解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的世界難題。這也讓我國在對西北太平洋的觀測研究的貢獻占到一半左右,推動了國際相關研究的發展。
以共贏展未來
海洋所的發展是代代海洋人不懈的努力,如今的海洋所,希望有更多助力加入。在海洋所建立的所級“國際智庫”中,7個國家、14位世界知名海洋研究所的所長及著名科學家被囊括其中。
他們既針對世界海洋前沿科學問題和國際科技合作展開戰略咨詢,又圍繞研究所學科發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能力建設等方面提出重要建議,促進研究所的國際化發展。
在面向國際同行學習的同時,海洋所也在努力做出自己的貢獻。海洋所2014年正式首航的“科學”號海洋科考船,突破了多方面的重重挑戰,實現了從中國近海向深海大洋的跨越,在航行中成就了豐富的科研成果。如今,海洋所正在以“科學”號為平臺推動國際聯合航次,希望成就更多的國際合作。
今年,業已70歲的海洋所依然矗立在黃海之畔。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中心(COMS-CAS)正式啟動,國際合作再攀高峰,是海洋所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
未來,COMS-CAS將圍繞海洋生命、海洋環境、全球變化等領域,倡導設立新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印—太交匯區多圈層相互作用”,支持聯合國海洋科學支持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
天下大同,協和萬邦。
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倡議的推動下,海洋所將敞開胸懷,走向世界,在合作與創新中跨越下一個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