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記者 唐琳 來源: 發布時間:2020-9-13 6:37:43
講好海洋故事 傳播科技聲音

   你是否想象過未來海上科考基地的樣子?現在,借助虛擬和增強現實技術,一座來自2049年的“海上科學城”正緩緩揭開神秘面紗。

   2017年,海洋所聯合中國科技館打造的“海上科學城”主題教育活動一經推出,便在青少年中引發了一場探索海洋科學的熱潮。從基礎海洋科學到未來海洋科技展望,從海洋探測科技到海洋研究成果,來自海洋所的一線科學家帶領青少年展開了一場想象力與靈感的激烈碰撞。

   這僅僅是海洋所傾心打造的科普品牌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海洋所順應國家及中國科學院對科學傳播工作的新要求,以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為理念,充分發揮科研和專業人才優勢,積極探索適應社會需求的科學傳播工作模式,真正做到了“內聚人心、外樹形象”。

 

完善科普體系 打造專業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對于科研院所而言,做好科普工作既是國家與時代賦予的使命,也是自身發展的需求。正是因為充分認識到兩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關系,海洋所歷來十分重視科普工作。

   “海洋所作為國家海洋戰略科技力量,我們希望研究所的科學傳播與科研工作是一體兩翼、并駕齊驅的。”海洋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畢偉表示,我們不僅要傳播海洋科學知識和科研成果,更要傳播新時代海洋強國戰略,傳播海洋科學精神。

   科學傳播,制度先行。深諳這一道理的海洋所以制度建設為抓手,率先規范科學傳播工作規章制度,完善科學傳播組織體系。成立了科學傳播工作委員會,負責全所科學傳播工作的統籌部署;委員會下設科學傳播工作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的組織協調;各研究室、課題組、管理支撐部門設立信息員。各部門分工合作、目標明確,建立起由科學傳播工作委員會統一領導、各部門和研究組信息員組成的科學傳播工作體系。

   專業化的科普人才是科普工作發展的引擎。如何打造一支既深入了解海洋科學知識、又掌握科學傳播之道的專業化科普人才隊伍,成為科學傳播體系建成后擺在海洋所面前的一道難題。

   為此,海洋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機關統籌協調能力,先后組建博士實踐團、科普講師團、科普顧問團等科普團體,逐漸形成一支老中青、高中低(院士、專家和研究生)相結合,涵蓋海洋科學各學科領域的專業海洋科普人才隊伍。

   得益于這支熱愛海洋、會講故事的專業科普人才隊伍,海洋所科研和專業人才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近年來深入挖掘素材,加強宣傳策劃,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普工作,對提升研究所社會形象及促進中心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今年89歲的鄭守儀院士、83歲的胡敦欣院士、78歲的侯保榮院士,依然身體力行堅守在科普工作一線,為青少年開展科普講座,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

   榮獲“全國優秀科普工作者”稱號的李新正研究員是海洋所的“網紅科普專家”,他將科研與科普巧妙結合起來,20多年來累計為全國青少年作了500多場科普講座。張鑫、周慧、鄭萌等新生科普力量先后多次登上央視等國家級平臺,在青少年心目中播下海洋科學的種子,也為培養海洋科研后備力量打下了堅實基礎。

   “只有讓更多的人認識海洋,才能吸引年輕力量投入到海洋領域的研究中。”李新正表示。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研究所科研人員的科普意識也不斷得到提升,很多青年科學家從過去不知道怎么做科普到現在已然成為科普方面的行家。

   “十幾位博士畢業的青年科研人員自發參與科普活動中,利用業余時間制作課件、教材、展板,充分發揮了海洋所的人才優勢。同時,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開始將吸引青少年了解和認識海洋視為己任,身體力行地對研究領域內的優秀成果進行科普宣傳。”海洋所綜合管理處處長劉洋介紹說。

   作為海洋所博士講師團中的骨干力量,姚建亭博士多次走進海洋所共建的青島嘉峪關學校,通過海洋課程講授、海洋趣味實驗等方式傳授海洋科普知識。

   “在引領同學們探索海洋知識的同時,我們也逐漸摸索出了一條海洋特色教育之路。”姚建亭說。

 

搭建科普平臺 打造特色品牌

 

   “海洋所學科門類齊全,擁有非常豐富的科普資源,比如亞洲館藏量最大的中科院海洋生物標本館、最先進的海洋科學考察船等。如何充分挖掘和發揮這些科普資源,助力全民海洋素質提升,是我們正在努力做的事。”畢偉說。

   為了實現研究所高端科研資源與科普教育的無縫對接,讓更多孩子有機會近距離感受海洋科學的魅力,好的資源平臺是必要橋梁。

   在建立科學傳播工作長效機制的基礎上,海洋所以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為理念,加強科普基地建設,積極搭建國家、省、市三級科普平臺。

   2017年3月,國家旅游局、中國科學院共同發布首批全國十大科技旅游基地,隸屬于海洋所的“中科院青島科考船”赫然在列;匕“三地兩館”5大功能區,著力打造集海洋科學探索實踐、知識傳播、科研教育“三位一體”,科學探究和文化旅游緊密融合的海洋特色科技旅游基地。

   依托中科院院士鄭守儀的科研成果,海洋所還與中山市三鄉鎮攜手打造世界首座海洋有孔蟲雕塑科普園,與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共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濱海有孔蟲雕塑科普基地。

   與此同時,借助在學科、人才、資源和平臺等多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海洋所的科普團隊還設計出一批具有海洋特色、突出科學探究和體驗的科普方案,通過動手實踐、課題研究、專家報告等形式,引導和激發青少年對海洋科學的興趣,打造出特色鮮明的海洋科普品牌。

   例如,創新開展“我是小小海洋科學家”“大手拉小手——送科普進校園”等活動。與青島市教育局、青島市科技局及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共同組織的“我心目中的海洋”繪畫活動自2008年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13屆,已然成為青島市最具海洋特色的科普名片。

   2016年,依托“科學”號及海洋先導專項成果,海洋所承擔了中國科協首批虛擬現實科技館項目——“龍宮探寶”深海科學考察VR互動體驗,項目成果入選2017年全國科技活動周主場活動并獲得“最受公眾喜愛的科普項目”。

   海洋所還多次承擔中國科協及中國科學院科普教案編寫、海洋生物虛擬博物館搭建、科普視頻制作等項目。同時,基于科研成果,制作了“科學”號、“發現”號、海洋生態牧場等科學模型以及系列科普視頻。其中,海洋所連續6年承辦的中國科協海洋科學專題營,因特色顯著而得到營員一致好評,多次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活動及優秀組織單位。

 

注重科普宣傳 發出海洋強音

 

   近年來,海洋所在大力開展海洋科普的同時,也積極推進科普宣傳工作,通過不同的媒體形式,將海洋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科研動態傳遞給社會公眾。

   與央視科教頻道合作,依托重大科研項目先后制作10多期《走近科學》科普專題片,包括《揭秘海底聚寶盆》《國之重器——“科學”號海洋科學考察船》《來自海底的生物》《赤潮滅火器》《給海洋做體檢》等;與央視合作拍攝的《海洋沙漠變牧場》在《焦點訪談》欄目播出;“可燃冰”項目登上央視大型科普節目《加油!向未來》2018年度總決賽;與央視少兒頻道錄制播出5期《芝麻開門》;與浙江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大科學工程系列叢書《走向深海大洋》;“創新報國70年”大型報告文學叢書《耕海探洋》入選中宣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

   除了“規定動作”外,海洋所在科普宣傳上還頻頻推出“自選動作”。

   “科學”號考察船是“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它的誕生讓中國真正具備了走向深海大洋的能力,使我國深海探測與研究能力跨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

   2014-2019年,海洋所與新華社、央視等媒體聯合策劃6次“科學”號航次隨船報道,通過通稿、客戶端、微博、微信、專題網站、海外社交媒體等不同平臺實現全媒體融合報道,航次過程中與央視策劃推出的海山科學考察成果更被《新聞聯播》“喜迎十九大”科技板塊頭條采用。這一系列報道活動,不僅成為焦點傳播、矩陣傳播和持續傳播的成功范例,更打開了全媒體時代海洋所科學傳播的新局面。

   在此基礎上,為傳播海洋文化、營造研究所創新文化氛圍,海洋所還精心打造了“耕海探洋”科學傳播品牌,設計制作了系列海洋文創產品,展現了海洋所人的創造力和海洋文化底蘊。

   波濤萬頃接海日,欲觀千里上層樓。面向未來,海洋所將立足大視野、大格局、大目標,努力構建立體傳播渠道,扎實推進“精準傳播”和“精品傳播”,更充分地發揮國家海洋科技智庫的功能,發揮人才、資源、平臺優勢,發力深藍,講好海洋故事,傳播科技聲音,弘揚科學精神,助力我國海洋科技事業實現跨越發展。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0年8月刊 文化)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