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模型的“浪潮”正奔涌向前。
10月26日,在“2021人工智能計算大會(AICC 2021)”上,浪潮人工智能研究院宣布:正式開放源1.0的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開放高質量中文數據集,開源該大模型的訓練、推理及應用代碼,并和合作伙伴一起,推動面向多元AI芯片的模型移植開發。
距發布全球最大人工智能巨量模型——源1.0不到1個月時間,浪潮人工智能研究院就邁出了開源開放的步伐。如此緊鑼密鼓的行動,浪潮將推動大模型向何處去?
智慧之“源”
“智慧時代即將到來。”在2021人工智能計算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恩東說,“算力已經成為智慧時代的決定性力量,面對指數級增長的戰略需求,計算產業正面臨多元化、巨量化、生態離散化交織的趨勢與挑戰。”
王恩東認為,當前多樣化的智能場景需要多元化的算力,巨量化的模型、數據和應用規模需要巨量的算力,算力已經成為人工智能繼續發展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從芯片到算力的轉化依然存在巨大鴻溝,多元算力價值并未得到充分釋放。
大模型已經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成為應對新挑戰的必然選擇。但小公司只能做其中的一個環節,這造成生態的縱向不通;而大公司希望構建封閉的系統,這造成了生態的橫向不通。
大模型對于算力、算法和數據的要求,對協同創新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比如,源1.0有2457億的參數,訓練部署一個完整的模型副本需要304塊GPU。為保證精度、加速訓練性能,研究團隊在模型算法上開展了一系列創新,解決了大模型開發不穩定這一業界難題,最后在2128塊GPU集群上取得了優異的性能。對比GPT-3完成訓練需要1萬塊GPU、1750億參數量和570GB訓練數據集,源1.0參數規模領先40%,訓練數據集規模領先近10倍。
為訓練源1.0,研究團隊清洗了近860TB的互聯網數據,開發出5TB的業界最大規模高質量中文數據集。精度方面,源1.0在中文權威的自然語言處理任務CLUE零樣本學習和小樣本學習榜單上均排名第一。
此外,開發大模型不但要保證巨量數據、超大規模分布式訓練及巨量模型算法框架可靠,還要解決算力調度等多方面的難題。
“進入大模型時代,我們很多用戶和合作伙伴已無法自己去完成這樣一個大模型的研發、訓練和交互工作了。”浪潮信息副總裁劉軍說,“從算力行業發展來說,我們一定要幫助用戶和合作伙伴,推動人工智能向生態化、產業化發展。”
匯涓成“流”
在人工智能領域,免費、共享、開放和開源是幾個不同的概念。即使同為開源,開到什么程度,到代碼、數據集、API還是指令集的區別也很大。
研發源1.0之前,浪潮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吳韶華團隊曾測試過包括GPT-3之類的開源模型。結果發現,使用這些模型會受到各種限制,有些進入門檻很高,有些所謂的開源實際上很難真正使用。
“源1.0這次的開源非常徹底,從數據集、源代碼到API均開放,同時還開展針對多元AI芯片的模型移植工作。我們不希望這種巨量模型成為人工智能研究的藩籬。”劉軍說。
目前,浪潮主要針對三類對象開放合作:一是大學或科研機構的人工智能研究團隊,二是元腦生態合作伙伴,三是智能計算中心。這種開放在用戶層面是產學研用全覆蓋,在內容上是從底層開始徹底的開源開放。浪潮希望源1.0 能成為具有通用性和普惠性的“算法基礎設施”,從而賦能千行百業,讓企業、科研機構或個人能真正使用這一模型。
“源1.0已經做出來了,將來還會推出源2.0、3.0……”吳韶華說,“我們將其開源,下一步會向多模態方向發展,進一步優化算法、提高算力、提升參數數量。希望源2.0將來是和合作伙伴一起推出的,這樣可以更貼近應用場景、更快速實現落地,同時兼顧對前沿技術的探索。”
大模型落地有諸多困難,一方面要考慮技術如何走出實驗室,另一方面真正有數據、有需求的行業可能又不具備算力、數據的承載能力。此外,應用場景的能源、人才是否適配都是難題。
去年12月,浪潮和國家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智能計算中心規劃建設指南》指出,要采用領先的人工智能計算架構和最新的人工智能的理論,實現智能計算中心這個平臺的算力的生產、聚合、調度和示范,從而推動AI產業化、產業AI化和政府治理的智能化。
為更好服務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智慧城市解決方案與產品服務,浪潮首先提出自己的智能化,從智能工廠、智能客服體系來提升服務水平。同時,通過開源開放計劃,浪潮和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普惠產業的算法算力平臺,促進人工智能生態化、產業化發展。
奔涌“浪潮”
新舊技術的更迭遠超人們的想像。IBM的締造者托馬斯•沃森曾說,“全世界只需要5臺電腦就足夠了”。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在一次演講中宣稱,“個人計算機的內存640K足矣”。然而,現在一部手機的性能就“秒殺”20年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如果我們放寬視野,從更長的時間維度看,現在的大模型也許10年后就不值一提了。”劉軍說,“未來大模型的發展,要從應用場景和用戶需求出發,進一步優化算法、提高算力、增加數據量。”
吳韶華同樣認為,任何一項技術的發展,都要經歷從興起、成熟再到落地的過程。“從發展規律來看,大模型現在剛剛興起,大家正圍繞模型體量及模型體量帶來的推動效應開展探索。當大模型走向成熟之后,才會涉及具體的問題,比如小型化運營、高性能、可部署等方面”。
“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劉軍風趣地說,“以前我們沒有相應資源、也不具備相關技術,不知道有更大的算力、更大的數據、更大的模型能干什么。今天我們有條件這么做,我認為這就是科技發展的趨勢,它能讓我們更快、更強。”
浪潮研發源1.0的初衷有兩個:一是探索人工智能的前沿方向,推動智能算法創新;二是建設算力基礎設施,并落地應用、推動產業落地。由此可見,這個開放共享的“源”不僅是個大模型,也是創新之源、智慧之源。
“道旅遼遠,山川悠長。”這是源1.0在人工智能計算大會上創作的一句意境悠遠的詩,似乎也在勉勵人們:從源出發,不捐細流、不畏險阻,終會形成澎湃“浪潮”,席卷人工智能的海灘。■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1年10月刊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