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記者 唐琳 來源: 發布時間:2020-12-31 15:53:26
用青春書寫時代責任
——走近中科院科技扶貧人物

   2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舉行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宣布,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這一夙愿的實現,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離不開干部群眾一條心。過去8年,全國累計選派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近1.6萬億元,1800多名脫貧攻堅工作人員犧牲。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科院在全國范圍內共派出科技副職、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等扶貧干部300余名,目前仍有90余名干部堅守在各自扶貧點。此外,全院數百名科研人員也沖在脫貧攻堅的最前沿,以各種方式參與扶貧工作。一大批心系民生、無私奉獻的科技扶貧人才,有力支撐了幫扶地區產業發展和脫貧增收,得到當地人民群眾的歡迎和認可。

 

曾馥平 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副縣長

   1994年,我初到廣西環江縣開展扶貧工作,就被大石山區里老百姓惡劣的生存環境所震撼。每當回想起這一幕,就讓我感到作為一名農業科技人員的責任和擔當,一股為毛南族群眾脫貧致富的使命感、緊迫感油然而生,這也更堅定了我扎根環江、堅持扶貧的決心。

   26年來,在黨中央英明領導和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們依靠科技,不斷創新扶貧理念和扶貧模式,助推環江實現整縣脫貧摘帽。在我看來,將科技和扶貧結合,就會取得1+1>2的效果。20多年扶貧工作的經歷,使我深深認識到只要是為老百姓著想、為群眾做事,他們就會為過上美好生活而積極奮斗,也會感黨恩、謝黨情,一心一意跟黨走。脫貧不是農村發展的最終目的,進一步發揮科技力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才是未來農村的面貌。

 

張銅會 西北研究院研究員、內蒙古通遼市庫倫旗副旗長

   記得在庫倫旗人大會議履行掛職副旗長的時候,站在國徽下手扶憲法莊嚴宣誓之時,那種潛在的榮譽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便油然而生。我默默地想,投入到脫貧攻堅事業中是正確選擇,困擾中國幾千年的貧困問題終于在我們這一代手中破解,我為能有幸參與其中并奔赴一線而感到無上光榮。

   作為新時代的科技干部,應當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不僅要“紙上繪藍圖”,更應該“實踐出真知”,將科技文章寫在庫倫旗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心中,寫在內蒙古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和鄉村振興的大地上。我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立足科技成果引領,從農牧業產業發展到生態恢復,從教育扶貧到心理學扶貧、健康扶貧,從光伏扶貧到人才培養再到合作社集體經營模式的探索……到2020年10月,庫倫旗貧困人口實現全部清零,結束了長達34年的貧困史。

 

徐海濤 成都分院扶貧工作隊隊長、四川廣元市利州區三堆鎮龍池村駐村工作隊隊員  

   鄉村振興,本質上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成都分院作為中科院的派出機構,需要繼續不斷發揮科技主力軍的優勢和科技幫扶特色,向區域輸入科技活力,大力提升科技創新供給能力。我作為一名駐扎基層的扶貧干部,將牢記使命、下足功夫,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在精準扶貧脫貧攻堅任務中扛起建設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旗幟,帶領我們的工作隊繼續發揮“科技國家隊”作用,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用科技的力量補足脫貧攻堅中的短板,以更高的激情帶動和堅定貧困戶脫貧攻堅的信心。

 

秦新民 新疆理化所五級職員、新疆墨玉縣加汗巴格鄉巴格齊村駐村第一書記

   2020年我響應黨的號召,從城市來到農村,義無反顧兩次駐村,以解決農民實際困難為初衷,以提高農民收入和滿意度為重點,擔當奉獻、克己奉公,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錚錚誓言。

   進駐巴格齊村后,我每天堅持走村入戶了解農民需求和產業發展狀況,積極探索新型發展模式,著力“優傳統、壯主導、實特色、重結合”,用實際行動踐行為民辦實事、解難事。幾年來,新疆理化所第一書記一茬接著一茬干,舍小家為大家,用他們的辛苦換來了群眾的幸福,贏得了廣大村民的擁護和愛戴。

 

沈思源 合肥研究院服務中心副主任、安徽六安市金寨縣包畈村駐村第一書記 

   2017年,我帶著科技扶貧的使命來到包畈村,才知道山區的條件比想象中還艱苦。當時全村未脫貧88戶,多是硬骨頭,怎么做、如何干,心里沒有底。4年的扶貧工作,來回包畈村300余次,加班90余天,不能享受高溫假和年休假,但我們深知科技扶貧是中央給科學院的光榮任務和使命。

   一路走來,為村民服務帶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遠大于和家人少些團聚的遺憾。包畈村于2018年順利出列, 119戶貧困戶434人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降為零。我相信科技扶貧一定會造福于民,相信合肥研究院定點幫扶的包畈村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田通 離退休局綜合處業務主管,貴州水城縣蟠龍鎮黨委副書記、院壩村第一書記  

   2018年9月,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來到打通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國家深度貧困縣水城縣院壩村擔任第一書記,任期兩年。為確保脫貧攻堅圓滿收官,我主動申請延期駐村工作。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脫貧攻堅是重大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我們一定要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感謝組織給我這個平臺,讓我能有機會在脫貧攻堅主戰場親歷、見證這一偉大事業,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關鍵的收尾之際,更加深入地了解國情、體察社情、體會民情,讓我在基層歷練中錘煉黨性、增長才干,在黨性鍛煉和政治歷練中提高政治能力。

 

江平 福建物構所高級工程師、福建屏南縣壽山鄉鄭洋村駐村第一書記

   在這3年駐村幫扶工作中,在各級領導關心幫助下,鄭洋村于2019年實現了整村脫貧。在此,我深知要辦好農村的事情,基層黨組織必須堅強,黨員隊伍必須過硬,在各項工作中抓支部帶支書,增強黨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引導廣大黨員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激發鄭洋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3年來,我始終不放棄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念和理想,通過積極踐行群眾路線,團結帶領村民逐步樹立起“弱鳥先飛”的意識,發揚“滴水穿石”精神,克服各種困難,積極引進現代農業技術,大力發展鄭洋村的高山葡萄和茶葉、粽葉等特色產業,進一步優化村里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加快邁上小康路。

 

陳正文 蘭州分院扶貧辦主任,甘肅宕昌縣南陽鎮王能干村、車拉鄉好地坪村原駐村第一書記

   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受命在甘肅宕昌縣南陽鎮的王能干村、車拉鄉好地坪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至今,我兼任蘭州分院扶貧辦主任。5年來,我一直奮斗在脫貧攻堅最前線,我們單位、我的團隊、我個人一直都殫精竭慮,用心用情地開展幫扶工作。我們幫扶的村全部如期脫貧摘帽,我也見證了曾經的貧困村在黨的精準扶貧政策引領下,在基礎設施建設、惠民工程實施、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思想觀念進步等方面所發生的歷史性劇變。

   盡管不再駐村工作,但我仍然是單位幫扶工作隊的一員,將一如既往、盡心竭力為決戰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為今后的鄉村振興不懈努力。

 

韓力 離退休局宣教活動處副處長、貴州水城縣蟠龍鎮院壩村原第一書記

   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按照中組部和中科院的安排,在貴州六盤水市水城縣蟠龍鎮院壩村掛職第一書記。我帶領村兩委班子,通過加強基層黨建,助力脫貧攻堅。充分發揮我院科技扶貧優勢,在村民中推廣云茸蘑菇原生態種植、石漠化荒山治理、小黃姜種植及資源再利用等扶貧項目,實現了對329戶貧困戶的走訪全覆蓋,建立云茸種植示范基地、打造寶露山,建立“第一書記講黨課”制度,任期內減少貧困戶169戶,減少貧困人口660人。

   如今院壩村已如期脫貧,水城縣也脫貧摘帽,這是黨帶領人民努力拼搏奮斗的結果。我為能掛職于這個偉大新時代而感到無比光榮,為能在院壩村投入到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而感到無比自豪。

 

陳華 蘭州分院綜合處業務主管、甘肅隴南市宕昌縣車拉鄉吊堡子村原駐村第一書記

   一年扶貧經歷,終身從中受益。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我有幸參與脫貧攻堅這一時代偉業,成為一名奔跑在扶貧一線的光榮的駐村第一書記。無數次,站在山巔聽風望月思索;多少回,對接山外牽線搭橋助困。初心,于扎根農村中愈發閃亮;使命,在服務群眾中倍覺重大。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前不久,隴南市宕昌縣如期脫貧摘帽。捷報傳來,頗多感慨:為廣大父老鄉親脫貧致富而高興,為自己有幸參與脫貧攻堅而自豪,更為即將描繪的鄉村振興藍圖而憧憬、振奮!

 

鐘彩虹 武漢植物園研究員、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主任

   我研究獼猴桃29年了,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每次到貧困地區,面對貧瘠的土地和樸實的農民,都會從內心深處體會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盼望著科研成果能為廣大的農村服務、能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要實現這個愿望,光有優良品種和研發技術還不夠,還需要深入基層,推廣到田間地頭,要農民掌握獼猴桃種植技術,完成這“最后一公里”的路程。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是我的初心。常年奔波在貧困地區的田間地頭的我已成為果農們的知心朋友,他們私底下稱我是“農民科學家”。這個稱號是對我們用科技助農、科技富農的實際行動扛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責任擔當的最好肯定。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1年2月刊 特別報道)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