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煜是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催化科學的先驅者之一,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的創始人之一。
張大煜的一生充滿坎坷與抉擇。時代的動蕩、家境的貧寒、創業的艱辛從未動搖他“工業興國”“科技救國”的偉大理想;他創辦工廠、建設研究所、招賢納才,堅定不移地前行源自他從不曾改變的愛國情懷。他對我國科研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為大連化物所的發展鑄就了堅實根基。
兩次被“開革”
1906年1月,張大煜出生在江蘇省江陰縣,他天資聰穎,深受進步思想熏陶。大學時期,他以一腔愛國熱情投身于反帝愛國運動之中,在面對學校的無理壓制與懲罰時,他毫不猶疑地選擇了罷課、拒寫悔過書,結果導致兩次被“開革”,兩次返鄉重考。
最終,張大煜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第一屆大學班。畢業后,他遠赴德國留學,再重返清華任教,一路走來,親眼目睹祖國被列強肆意踐踏、同胞慘遭迫害的種種場景。張大煜心急如焚,立志以“工業”和“科學”救祖國于水火之中。
“七七事變”后,張大煜輾轉至昆明,在險境中堅持教學。在他看來,“中國永遠沒有最后一課,學校為什么要歷盡艱辛辦下去,因為抗戰需要你們,抗戰需要科學,需要你們帶著學到的知識去踐行科學救國、工業救國。”
創辦實業 立志報國
1940年,張大煜接受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的聘書,他心系國家化學工業發展,力爭以自己的化工理論知識為力量,解決一些大后方難題。
在獲得“首次從中國褐煤低溫干餾中得到質量尚可的汽油和大量瀝青”這一重要成果后,張大煜開始為工業轉化四處奔波,從拉經費到組建班底,他都親力親為。他創辦了利滇化工廠,開展云南褐煤干餾油品研究工作,并利用云南豐富的褐煤建立了一個從褐煤低溫干餾提煉汽油的小型實驗化工廠,邊實驗邊生產。
1945年9月,復校后的清華大學聘請張大煜擔任理學院化學工程系首任系主任。與此同時,云南經濟委員會也向他發出邀請,希望他能赴上;I辦新的化工廠。一心想要“工業救國”的張大煜接受了云南經濟委員會的邀請,從昆明到上海,創辦了中華油脂化學廠并擔任總工程師,試制生產油酸和硬脂酸等產品。中華油脂化學廠在經營過程中因種種原因解體,張大煜“工業救國”的理想在實踐中再次受挫。此刻,他如大海孤帆,一腔報國熱情無處寄托。
凡心所向 素履以往
1949年,張大煜在中共黨組織的安排下,從上海出發,幾經輾轉到達東北解放區大連。“只要是為新中國建設,理當在所不辭。”張大煜在接受邀請時這樣說道。
在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任職后,張大煜立即開始調研走訪,此時有兩件事掛在他的心上:一是改組改造,建立起一支以中國科研人員為骨干和主體的科研隊伍;第二是確定研究方向,從國家經濟發展需求出發,緊密圍繞祖國需要開展科研工作。
為此,張大煜親筆寫的一封封求賢信札,從一二九街的一個小窗口撒向了大江南北。在他報國之志的感召下,一批批滿腔熱血的科技人員遠離家鄉,先后來到大連。蘇子蘅、董萬堂、樓南泉、盧佩章、姜炳南、郭燮賢以及歸國的郭沫若長子郭和夫等人先后來到研究所,紛紛投身新中國科研建設,成為研究所的骨干力量。
在研究所未來科研發展方向的謀劃上,張大煜認為要以國家經濟建設事業發展為首要任務,為大規模發展我國能源研究工作提供保障;其次要把研究所建設成石油化學與煤炭化學的研究基地。在他的戰略規劃下,一個歷經戰火的科研機構被改造成中國人自主管理的石油煤炭化學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并在短短十年內再次衍生出兩個具備獨立科研能力的新所,這是從無到有的跨越。
國之所需 科研所向
從最初的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到今日的大連化物所,幾次更名的背后,都關系到國家建設中若干重大科研問題,也總會出現張大煜的身影。他根據國際前沿學科的發展趨勢,及時調整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和學科布局,科學制定出更高的發展目標,并帶動了催化和色譜兩門學科的發展,填補了當時中國化學研究的空白。此外,他在聚焦基礎研究的同時,絲毫不放松應用研究,以“任務帶學科”的發展模式,直到今天仍是大連化物所的立所之本。
面對國家石油匱乏的難題,張大煜迎難而上,積極設立合成燃料實驗室,帶領團隊協力攻堅,成功研制氮化熔鐵催化劑,完成氮化熔鐵催化劑流動床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流程。面對研究人員的不同意見,他善于傾聽,主張民主學術,支持創新型學術見解。此項研究工作順利開展并一路高歌奮進,最終建立了合成示范工廠。“中國人要開創自主創新道路,絕不應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張大煜得到了寶貴的啟示。
朝鮮戰爭時期,面對國家對制造烈性炸藥TNT的原料甲苯的迫切需要,張大煜帶領科研人員夜以繼日開發出了氧化鉻/氧化鋁為催化劑的上環化脫氫生產甲苯新技術。這是我國首次自主開發成功的催化加工方法,并成功投入工業化生產。
面對國家化工部的重托,張大煜果斷接下合成氨原料氣凈化新流程所需的三個催化劑的研制任務。他一頭扎進攻堅工作,帶領各組科研人員“悶頭干”。1966年6月,石家莊化肥廠合成氨廠投產成功并迅速推廣應用,我國的合成氨工業水平從40年代一躍至60年代水平,至今仍被稱作“中國化學史上的奇跡”。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是張大煜的真實寫照。他心系國民經濟命脈,敢于迎面國防尖端難題,先后帶領研究所承擔如航空燃油和固體火箭推進劑研制、重水研究、燃料電池研究等艱巨任務。
中國科學院原基礎局副局長、化學部總工程師蘇貴升在談到張大煜對“兩彈一星”貢獻時說:“張大煜應該是‘兩彈一星’的功勛科學家之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對‘兩彈一星’的貢獻是重要的,但這僅僅是擔任著所長的張大煜先生貢獻的一部分。他還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直接組織的一些重大攻關活動……工作完成后被選中的一個品種用于氫彈的引爆,升起了蘑菇云,這是大煜先生在所外的功績。后來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奏出了《東方紅》樂曲,固體潤滑也起了關鍵作用,這里也記下了大煜先生的勞績……”
“我們要以春蠶吐絲的精神,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在有生之年為黨為人民多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為祖國的現代化貢獻力量。”這是張大煜一生不泯的熱望與追求,也奠定了大連化物所“銳意創新,協力攻堅,嚴謹治學,追求一流”的十六字精神。
提起張大煜,我們難忘他“工業興國”“科技救國”的初心,也銘記著他偉大的功勛。他不僅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也是一位求賢若渴、扶掖后學的教育家。“張大煜精神”是代代傳承的永不過時的科學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