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最新數據,紅火蟻已入侵我國12個省份435個縣市區;近5年來,新增的紅火蟻發生縣級行政區多達191個,較2016年的數據翻了一番。
紅火蟻,其實原產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主要包括巴西、巴拉圭、阿根廷部分地區。由于數十種生物與非生物因子的綜合抑制作用,原產地該蟻種群密度較低,造成的危害也較輕。
1933~1945年,隨著輪船運輸攜帶侵入美國后,紅火蟻不斷快速擴散蔓延并暴發成災,發生密度是原分布區的4~7倍。
由于紅火蟻習性兇猛、繁殖力強、食性復雜、競爭力強,在新入侵地區易形成高密度的種群,對農林業生產、人體健康、公共安全和生態環境等均可能造成嚴重危害,因此,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全球100種最具有破壞力的入侵物種之一。
“無敵的螞蟻”
作為“地表最強入侵物種”之一,紅火蟻極具殺傷力,危害巨大。
在農業方面,紅火蟻通過取食給農作物造成直接危害。例如,它喜好芝麻種子,搬運率為100.0%,刮啃率為82.4%,丟棄率86.4%,導致芝麻萌發率均不超過50.0%。
紅火蟻的侵入還促進了一些害蟲的發生,減少了天敵種類和數量,抑制了天敵功能的發揮。自華南地區旱地作物田紅火蟻發生后,玉米蚜蟲數量顯著增加,瓢蟲、蜘蛛、寄生蜂和其他螞蟻類群數量明顯降低,作用被明顯削弱了。
除了通過直接取食對農業造成危害外,紅火蟻還嚴重影響田間栽培管理等農事操作工作,降低了農民的工作效率,增加了勞動時間,增加了醫療費用。紅火蟻常叮咬家畜、家禽,使其生長受到影響,尤其是幼小時期。2014年廣東惠州市近千畝農田就曾因紅火蟻侵入并大量發生,農民不堪忍受叮蜇而拋荒。
由于紅火蟻極具破壞力,因此它對生物多樣性影響很大,其損失難以測算。再加上其競爭力強,捕食無脊椎動物及脊椎動物,明顯降低了其他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不僅如此,紅火蟻通過搬運和取食植物種子,還改變了植物種子的比例和生長區域的分布,這些會引起生態系統的變化。
而在人類面前,小小的紅火蟻同樣毫不畏懼。工蟻會叮蜇人畜,以上顎鉗住皮膚,用腹末螯針連續刺入多次,注入毒液。人體被叮蜇后有如火灼傷般疼痛感,其后會出現如灼傷般的水泡。大多數人僅感覺疼痛、不舒服,而少數人由于對毒液中的蛋白等產生嚴重過敏,會出現發燒、暫時性失明、嘔吐、蕁麻疹、休克甚至是死亡。
以“紅火蟻+休克、昏迷”作為關鍵詞,在網絡上檢索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6日信息可以發現共有50例紅火蟻傷人事件,其中廣東27例、福建9例、廣西8例、江西2例、云南2例、四川1例、浙江1例。僅從報道的嚴重傷人事件數量看,我國當前紅火蟻已呈現出暴發態勢。
強勢入侵 快速擴散
那么,紅火蟻為什么會成功入侵我國?
首先,我國與紅火蟻主要發生國家和地區貿易交流頻繁,數量巨大,攜帶傳入風險高。紅火蟻長距離傳播是依靠交通運輸而進行的,主要是隨著感染蟻群的園藝植物(苗木、花卉等)、草皮、牧草、原木、土壤廢土、堆肥、垃圾廢品(廢舊塑料、紙張、電器等)、園藝農耕機具設備、空貨柜、車輛等運輸,在國家之間、地區之間進行擴散傳播。
中國和北美、南美洲等諸多國家,尤其是與美國之間交流、貿易十分頻繁,數量巨大,每年達到數千億美元。從這些地區經常進口原木、樹皮、苗木、廢物原料(廢舊紙張、塑料、電器、機械)等,可能因此攜帶紅火蟻入境。
其次,我國在入境檢疫中長期忽視了紅火蟻的檢查、阻截和除害處理。2005年1月之前,我國大陸無論是出入境檢疫還是國內檢疫均未將紅火蟻列為檢疫性有害生物,因此,一直沒有實施專門性的檢驗、檢查和除害處理。
自2005年1月27日該蟻被列為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國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之后,至2014年12月,全國入境口岸從多類進口物品(廢紙、廢塑料、廢舊電腦、廢舊機械、苗木、原木、樹皮、木質包裝、集裝箱、椰糠、魚粉、豆粕、水果、腰果、瑪瑙石、鮮花等)中累計截獲紅火蟻近300批次,其中2011年8月1日廈門機場口岸從旅客攜帶的鮮花中檢出了紅火蟻,2013年11月東莞口岸竟然從旅客攜帶的花旗參中檢出了紅火蟻。這些物品的出口地區主要是美國、南美多國和我國臺灣、香港等地區。
第三,我國南方地區是紅火蟻的適生區,特別是長江以南地區具有紅火蟻發生的良好環境條件。并且,由于不像原產地那樣具有紅火蟻種群密度的有效制約因子,從而使入侵我國的紅火蟻種群能夠快速增長。
實際上,紅火蟻擴散傳播包括自然擴散、人為傳播。以婚飛、隨水體流動或者移巢等自然方式擴散距離較短,難于控制;而遠距離傳播擴散是隨物品運輸、人員流動而進行的。因此,必須要通過有效的方式減少傳播擴散、降低入侵風險。
首先,需建立紅火蟻發生預警機制。及時掌握其他國家和地區紅火蟻的發生、分布詳細資料;監測明確國內紅火蟻發生、分布情況,并作出預警,提出貿易、交流中相應檢疫要求。
其次,要明確可能攜帶傳入的途徑,及時制訂和修改應檢物品等信息。
再次,要實施產地檢疫,控制入侵源頭。對物品運出地區紅火蟻開展有效防治,降低紅火蟻發生程度。
最后,要嚴格實施口岸和調運檢疫,阻截擴散蔓延。對來自疫區的相關物品實施檢疫,爭取將紅火蟻阻截在國門之外;嚴格控制國內發生區可能攜帶紅火蟻的物品的調出,對確需調出的物品實施檢查,發現的進行除害處理。
科學監測 聯防聯控
發現紅火蟻入侵危害后,我國政府部門及科學家一直都很重視對該蟲的管理和研究,已經開展系統和卓有成效的工作。通過15年科技攻關,較為系統地解決了該蟲控制的基礎理論問題,構建了適合于我國大陸的監測檢測技術體系、檢疫除害技術體系、應急防控與根除技術體系,并且在紅火蟻入侵區域進行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紅火蟻的防控策略是以科學監測為基礎,堅持防控與阻截并重,在發生區根據紅火蟻發生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的防控方法,降低種群密度,壓低擴散蟲源。同時,采取有效的檢疫監管措施,防止疫情擴散蔓延。
防控技術措施主要包括毒餌誘殺法、觸殺性顆粒劑/粉劑滅巢法和藥液灌巢法,常用的化學藥劑劑型包括毒餌劑、粉劑、顆粒劑和液劑。
2014年8月,湖南省嘉禾縣泉鎮石丘村發現紅火蟻發生危害,蟻巢及工蟻分布面積8.9 hm2,潛在發生面積36.2 hm2,發現活蟻巢1500多個。
針對疫情,當地政府確定了防治目標,委托專業防控機構全面系統開展監測調查,獲得紅火蟻疫情發生詳細信息。
在紅火蟻活躍期,專業機構對該疫區每月采用目視法、誘集法地毯式搜索、開展1次監測調查,每次設置誘集點500個以上,對發生區和周邊500m范圍內的監控區達到全覆蓋,全面明確疫情發生范圍、程度及其動態。
為實施根除,當地政府特地成立了紅火蟻根除項目組和專家指導組、專業防控隊;配備了專門的播撒設備和器具;經測試比較選用了高效的餌劑和粉劑;采用大面積撒施餌劑和使用粉劑處理單個蟻巢相結合的方法,對疫區和監控區紅火蟻開展防治。2015年~2016年2月累計開展監測、防治11次,至2016年2月之后再未發現紅火蟻活蟻。這是首個我國政府委托專業機構/企業負責實施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疫情根除的事例。
當然,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根除紅火蟻的案例還有不少,從這些實例中可以看出,外來入侵物種的根除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應充分滿足開展根除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資金的需要;需要相關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密切配合、協作;更需要主管部門、機構和人員長期堅持不懈地工作,全面落實各項管理和技術措施,才有可能達到根除的目標。
此外,外來入侵物種的根除工作中較雄厚的智力和技術儲備同樣必不可少;谳^全面掌握外來物種生物學、發生、傳播等相關知識,才能制定出較科學的策略,研發出高效的滅除技術。一般來說,建立外來物種的快速監測與預警、預防與阻止擴散傳播、高效滅除等3個技術體系對成功實施根除是必須的!
(作者系華南農業大學紅火蟻研究中心主任,記者倪偉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