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改變,但另一方面,科技界內部也不斷產生諸多問題。學術不端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喧囂中不斷沖擊著科研誠信的底線。
近20年來,我國科研誠信建設取得了階段性的積極進展。中科院院士楊衛將其總結為“六大戰役”:始于2000年的學術不端舉報制度、2005年確立的不允許一稿多投原則、2007年開始的論文查重檢測、2011年開始的科學道德和學風宣講、2015年實施的發表論文“五不準”和2017年開始實施的對撤稿論文的聯合調查與懲戒。在此過程中,相關部門、科研機構與高校相繼出臺了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文件和調查處理規則。
然而,各種學術頭銜帶來的利益與學術不端行為低風險之間的反差,以及互聯網自媒體快速而廣泛的傳播,都導致我國科研不端行為有所抬頭,公眾對科研誠信的關注度日益提升。
在此境況下,嚴懲學術不端行為進而構建起科研誠信的長效機制,無疑成為社會各界的共同心愿。以2017年對“107篇論文撤稿事件”的處理為契機,在國家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的統一協調下,我國第一次實現了對引發輿論風暴的科研誠信案件的聯合調查和統一查處。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高規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這一指導性文件,對科研誠信問題提出了“全覆蓋、無禁區、零容忍”的治理原則,確立了自上而下、覆蓋全面的科研誠信建設的責任體系。2019年10月,經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審議通過,科技主管部門頒布了《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形成了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的統一規則,相關重大案件的聯合調查制度與工作機制得以確立。
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也是科技工作者的安身立命之本。國家明確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首先要筑牢科研誠信的基石?蒲姓\信建設涉及方方面面,任重而道遠。為此,本期封面文章集納了眾多院士專家關于科研誠信建設的觀點與建議,力求從不同角度梳理解析,為守好科研誠信底線提供有益的思考。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1年6月刊 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