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看似很長,其實真正能夠做事的時間并不長。
對于科技共同體而言,這個問題尤其緊迫,大到科技管理部門,小到個體都需要仔細謀劃,畢竟時間一去不回還。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好人生中創造力和精力最為飽滿的時期并做出最大成就呢?
因此,我們把人生中這段最有活力的時間分為兩個階段:創造力釋放與產出釋放階段。這個劃分充分考慮了人生不同階段的認知特點:青年前期創造力占優,青年后期專注力占優。這兩個時間段利用好了就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和高度,否則只會空留無限遺憾。
為此,我們需要解決兩個問題:首先,一個科研人員的創造力峰值年齡通常出現在哪個時段?其次,從創造力峰值到產出峰值通常能維持多長時間?
科研人員的年齡問題
科研人員的年齡問題歷來是科學社會學關注的焦點,為此,我們需要對本文要討論的兩個概念進行一些簡單的界定。
所謂創造力峰值是指一個人做出最有價值工作的年齡,創造力與個體的知識積累和天賦有關。筆者多年前曾以科研人員做出最有價值科研成果的年齡為標志,據筆者的統計,科學家的創造力峰值年齡是38歲左右,國外其他科學社會學家的研究結論與筆者的結論基本趨同。
產出峰值年齡是指科研人員在一定科技資源的支撐下達到產出最高峰時的年齡。產出峰值高度依賴科研條件,換言之,在同等天賦下,擁有不同科研條件的人其產出峰值將存在極大的差異。
如果說創造力峰值與自身條件有關的話,那么產出峰值則與外部條件密切相關。我們近期的研究顯示,科學家產出的峰值年齡在47歲左右。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年滿6歲的兒童開始上學。那么,按照現在的教育體系,一個人從小學到博士畢業大體需要22年時間,在保持連續不間斷學習進程的情況下,最理想的情況是28歲博士畢業。
在學科領域日益分化的今天,消化吸收已有的知識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因此,我們傾向于認為只有到博士畢業階段,才能說一個人已經具備資格成為一名專業的科技工作者:他已掌握了某一領域的專門知識,并開始了本領域的入門級科研工作。
如果上述兩個路標性時間節點是正確的話,不難看出:從入門到創造力峰值年齡僅有10年時間;而從創造力峰值邁向產出峰值僅有9年時間,前后兩段時間加起來,接近20年時間,這就是一個科技工作者一生中最有價值的工作時間,因此,這段時間也是所有科技管理部門關注的焦點。
現在的問題是,兩者之間存在一種強正相關關系,即如果在達到創造力峰值年齡的賽段上,能夠充分激活創造力,那么個體可以由此脫穎而出并獲得學術界的承認,一旦獲得承認,理論上來說,個體能夠在本領域謀得一個理想的工作崗位,從而有助于實現第二個階段的目標:產出峰值;反之亦然。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誠如李宗盛所言: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相反,如果錯過了創造力峰值,那么后續的產出峰值也將大幅降低,因為前期順利的話,可以順利進入一個好的科研平臺,并獲得相應的資助,從而有助于一些理想和目標的實現。畢竟,產出峰值是高度依賴科研條件的,這也是大科學時代的科研特點。
從創造力峰值到產出峰值
關于達到產出峰值的約束條件,在此前我們的研究中已有一些明確的結論。首先,高層次人才的科研(產出)峰值年齡與獲得博士學位年齡呈現正相關關系。這一點表明,即獲得博士學位越早,從事科研工作的時間也就越長,由于科研產出是科研時間的函數,顯然入行越早產出越多,反之亦然。
其次,加入實驗室時長與產出峰值呈現正相關關系。加入所在實驗室的時長能夠體現出科研人員對于自身工作的堅韌追求和穩重執著,同時也加強了與老一輩開創者之間的良好互動與合作,這對于延長人才的產出峰值年齡具有積極作用。
美國科學社會學家杰里•加斯頓的研究支持本結論,他發現英國的高能物理學家中職業年齡與出版物之間的零階相關系數是0.65,實際生理年齡與出版物之間的零階相關系數是0.56,由此可見正式參與科研活動的時間對于產出比單純的生理年齡對于產出更為重要。畢竟知識的生產是需要條件的,而實驗室有知識生產的最基本的支撐平臺,這里集聚了與研究相關的知識、設備、人才與信息,缺少這些條件的支持,任何科研活動都很難開展。
其實,這里還隱含一個科學社會學的基本問題,即不同平臺對于科研人員的產出有影響嗎?雖然在這個問題上學者們還有爭論,但據我們的觀察,兩者之間是有影響的,平臺的聲望與科研產出呈高度正相關的關系。
據介紹,在2019年全國高校南大核心(CSSCI)論文發表數量方面,排名高校一共發表了78641篇南大核心期刊論文。其中,排名前10名高校一共發表16969篇南大核心期刊論文,占總體論文總數的21.6%;排名前100名高校一共發表54155篇南大核心期刊論文,占總體論文總數的68.9%。這組數據直接印證了科研平臺對于科研產出的影響。
由此,可以合理做出一個推論:在通向學術創造力峰值年齡的征途上,通過早期杰出的科研表現,獲得學術界的承認,順利進入高聲望平臺,然后持續做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以此確立在學術界的地位,這段期間的努力的回報就是進入好的平臺,然后利用平臺所具有的科研資源優勢,繼續發力,這種在線狀態大約持續十年左右的時間,也就是到47歲左右時就達到科研產出的峰值年齡。
第三,從博士畢業到獲得人才稱號時間、h指數、實驗室人員數量以及學科對于科研產出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這個結論很重要,它意味著這段時間是一個比較純粹的科研時段,很有些“只問耕耘,莫問收獲”的意味。
從生活角度來說,38歲到47歲,正是人生中比較專注的時期,此時生活已經平穩,工作已經進入一個常規軌道,一切按部就班,牽扯精力與分心的事情也比較少(老人身體尚好,孩子已經上學)。從這個角度來說,47歲達到產出峰值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以上所說的都是理工科科研人員的情況,那么,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的情況又如何呢?由于人文社會科學所針對的研究對象的復雜性與變動不居的特點,它需要研究人員有更多的直接經驗,這就意味著它的創造力峰值與產出峰值都要相應延后一段時間,這段延后時間就是用來熟悉與理解研究對象的時間。這一現象也解釋了我們都聽說過科學上的早慧天才,卻很少聽說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早慧天才,原因就在這里。
也有學者認為,這是由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自身條理化程度低的緣故。根據我們前期的工作,這個延后時間大體在5年左右,由此算下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科研人員,他們的峰值年齡分別是創造力峰值年齡為43歲,產出峰值年齡是52歲左右。
總之,一個人28歲入行、經歷創造力爆發的38歲到產出峰值的47歲,充其量也就20年的時間,這段時間的知識創造與知識生產對于國家和個人而言都是最為重要的。拋開宏觀層面不談,僅從個人角度來說,這20年就是一個人積攢學術資本的黃金時段,真的很短,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這20年就是每個人最好的理想試驗場!
(作者李俠系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授,魯世林系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