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招生季,針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高考志愿填報“避坑建議”——如生化環材就被認為是“天坑”專業之一——武漢大學教授鄧紅兵公開發文為所謂的“天坑”專業正名,呼吁“高等教育不是教我們謀生,而是教我們創造生活”。
武漢大學官方微博也轉發了鄧紅兵的這封《致廣大考生和家長的一封信》,并點評:“家國情懷、個人興趣、誠實善良、愈挫愈勇的心態……想必更為重要。因為在熱愛與責任面前,所有選擇都不應被辜負。”
因為這一封信,鄧紅兵突然爆火,他進一步回應稱:“我一直堅持一個觀點,沒有差的專業,只有差的人。什么專業都需要我們不斷去努力。”
盲目趨“熱”不可取
一些網友質疑鄧紅兵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并說“只有掉進坑里的人才知在坑里的苦”。但在筆者看來,所謂“天坑”專業之爭,其實反映出對待學生選擇專業的不同態度。
如果按照一些網友的意見,我國大學根本就不該開設這些“天坑”專業,學生也不能選擇這些專業,那么,相關的專業人才怎么培養?又怎么理解這些專業領域也涌現了杰出人才?不得不說,這是以極為功利的視角對待大學專業,也把自己的成才觀念灌輸了給其他人,這恰恰導致部分考生、家長盲目追逐所謂的熱門專業,反而影響自身成才。
去年,在填報高考志愿期間,高考考出676分的湖南留守女孩鐘芳蓉選擇就讀北京大學考古系,曾一度引發網友熱議。一些網友勸她不要選考古專業,要選擇一些能盡快賺錢的專業。那么,試問什么是賺錢的專業?難道說考上這些專業就等著賺大錢了嗎?
在部分網友看來,讀經管專業能快速賺錢,所以我國很多高考高分學生都喜歡報考經管專業?墒,如果在大學期間沒有學好,在就業時只能找一份月薪不高的普通工作又該怎么辦?從現實的供求關系看,經管專業其實已屬于人才培養供給超過社會需求的“冷門”專業。盲目追求所謂的“熱門”,反而會掉進“冷門”的坑里。
興趣是選擇專業的重要標準
其實,填報志愿和選擇專業,首先要看考生的興趣。以興趣為出發點選擇學校和專業,能促進學生在大學里學好專業。遺憾的是,在我國的基礎教育階段,不少學校并不重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因此,在高考填報志愿時,能夠明確說出自己的專業興趣的學生很少。
這時,一些學生和家長就會咨詢他人哪些專業好,哪些專業不行。然而,別人認為不行的專業,就真的不行嗎?別人認為好的專業,就適合自己嗎?沒有自我、盲目輕信他人的建議,是我國考生填報志愿時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我國于2014年啟動的新高考改革,采取“3+3”模式或“3+1+2”模式,其出發點正是希望通過擴大學生的選擇權,來促進學生的個性和興趣發展。
然而,在高一下學期或高二上學期選科時,不少學生還是按高考怎樣才能考出更高分數的原則進行選科。在浙江和上海實行新高考方案的前三年,曾出現考生棄考物理現象——選物理被稱為是“坑”。隨后,浙江和上海對高考方案進行優化,包括設置最低選考人數基數、調整高校專業的選科要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考生棄考物理的趨勢。但據有關調查,在選科時說不出自己學科和專業興趣的學生,仍然高達80%。
不努力學習,所有專業都是“坑”
對待高考志愿填報,我國還存在一種情況,便是考生和家長更在意是否被錄取,而不在意上大學后的學習和成長,缺乏長遠的學業發展規劃,甚至存在“學習到高中畢業就結束了”“玩命中小學、快樂大學”的心理。為此,家長和考生都希望能選擇一個“好專業”,認為只要被“好專業”錄取,人生就成功了大半。
然而,大學期間的學習尤為重要,不管被哪個專業錄取,都必須付出刻苦和努力。任何“熱門”專業,都會有不努力的學生“冷就業”;而任何“冷門”專業,都會有努力的學生“熱就業”。換言之,對于那些上大學后不努力學習的學生,任何專業都是“坑”。
去年,我國推出的“強基計劃”首年招生便遇冷,就是因為沒有培養學生對基礎學科和專業的興趣,加之部分學生對基礎學科和專業的認識是“又累又窮”,擔心進入大學之后的學習會很苦。這種認識和現狀亟待扭轉。
不可否認的是,在過去20年間的高校擴招中,為追求辦學規模,我國有的高校沒有結合辦學定位和辦學條件,嚴密論證學校應該開設哪些專業,以及如何保障人才培養質量。這也導致有的專業成為“沒有良心”的專業,不能給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
當然,這并不是說所有高校開設的同一專業,都是“沒有良心”的,而是在選擇專業時,要認真分析高校專業的師資、課程、培養模式,不能望文生義。而且,理性對比分析不同學校的專業,也會促進高校辦出專業特色,以特色和質量吸引學生報考。
前不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布了《關于開展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的通知》。根據《通知》,教育部將組織開展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申報工作,要求各高校主管部門支持高校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需要,設置符合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的專業;支持高校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增設文理、理工、醫工等交叉融合的新專業。同時,教育部特別要求從嚴控制藝術類專業的設置,并要求高校主管部門要加強工作指導、預警和預測,避免同一區域(領域)大量重復設置“過熱”專業,做好專業布局結構宏觀調控。
必須清醒地看到,盲目追逐“熱門”,也是我國高校設置專業一直存在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應該由高校的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對專業設置進行充分論證。
對待專業學習與就業,也需要學生有理性的態度。在多元化就業時代,學以致用已經不是片面的“專業對口就業”,跨專業就業已成為一股新的潮流。這意味著專業除了能讓學生學習到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成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載體,并拓寬就業選擇。一些學生抱怨專業“冷”進而不努力學習,這才是給自己挖坑。試問,為何不利用大學資源好好規劃自己的學業發展和提升能力呢?■
(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