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青松 來源: 發布時間:2021-9-4 8:16:46
從研究生到人才:培一程、陪一程、送一程

   培養研究生,十年育人。

   這個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研究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初始教職崗位階段。學生在每個階段的特點不同、面臨的問題不同,煩惱也不同。因此,導師需要針對性地解決相關問題。

 

研究生階段“培一程”

 

   在研究生階段,學生的科研經歷幾乎為零,對自己的科研前景可能會充滿茫然。此時,導師的主要任務是“培一程”。

   和本科生教育不同,研究生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科研系統性、創新性以及獨立性。難點在于每個學生的性格、成長與教育背景都不盡相同,無法用統一的模式來培養。樹木要想正常生長,需要一個龐大的地下根系來支撐,研究生的科研成長也需要系統的知識架構來支撐。這一知識體系包含多個層面,核心層是方法論,也就是需要讓研究生掌握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下面一層才是各種專業知識。

   科研的主要目的就是知識創新,關鍵在于知識增量及其與眾不同。學到的知識再多,沒有增量,就等同于沒有產生知識創新。在知識創新過程中,如果學生對基本原理的掌握不扎實,在邁向未知世界的過程中就會不自信,每走一步都會心存膽怯。

   關于科研的獨立性,導師需要避免學生變成“啃老族”。每每遇到問題,未經深入思考就詢問導師,輕易獲得解決方案;面對設備齊全的實驗室,學生有可能變成實用主義者,只要儀器有人管,覺得能用就行,不關心儀器的原理,不懂基本維修,更加不關心實驗室的發展規劃。這些都是缺乏科研獨立性的惰性“啃老”現象。習慣于“啃老”的學生,短期內也可以有學術發表,但科研發展前景并不樂觀。

   在初始科研階段,學生如果不能盡快找到科研方向,壓力感和挫折感就會與日俱增。此時,導師要協助和引導學生找到最匹配的科研方向。在這一階段,主要訓練學生掌握科研的方法論,熟悉思路和流程,讓學生盡快步入科研正軌。

   導師不僅需要在科研上給予學生指導,還需要做好思想工作。讀研期間,學生會遇到包括家庭和個人感情在內的各種思想難題,導師不要責備他們面對思想困境時的低落情緒,而是要耐心勸導,等待他們走出“洼地”。解決好學生的思想問題,能讓他們更加體會到科研的魅力,找到科研的樂趣,及時獲得科研的成就感。

   好的科研團隊文化建設也有助于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在一種競爭與促進的環境下成長,對學生群體來講通常會事半功倍。如何讓學生在競爭環境中保持自己的心態穩定與獨立?獨立的科研體系和系統培養是保障。導師應盡量讓每一位研究生擁有較為獨立的科研方向,同時還要確保學生的研究方向不出大偏差,而且導師要能夠和學生一起在新領域耕耘。同時,由于科研方向和進展的差別,學生之間可以通過交流和分享拓寬知識面。在這種團隊環境下,學生們都可以擁有較為平和的心情,增強自信,避免內卷競爭。

   在系統性方面,導師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行為反饋及時調整思路?偟恼f來,這種培養模式注重的是過程管理與培養。經過多年培養,如果學生在臨畢業時還沒有科研成果,那導師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最鐘情“一個也不能少”的教育理念,按照不同學生的背景、能力和性格,進行分類培養,避免用同一種“嚴格培養”模式對待所有學生。

 

博士后階段“陪一程”

 

   博士后階段是一個重要的學術轉折期,研究人員已經體驗到了較為完整的科研培訓流程,此階段需要進一步明確科研方向、拓寬人脈、積累成果。

   即使到了博士后階段,年輕人依舊會迷茫。比如,在國內繼續提升還是出國深造,是延續以往的研究還是在新的課題組拓寬。不同課題組的團隊文化和研究方向不同,作為導師,要分析博士后的科研背景,爭取達到最佳的融合方案。如果博士后沒處理好和之前課題組的關系,就要鼓勵他起到橋梁作用,讓兩個課題組加強交流;如果博士后還有之前未完成的課題和文章,可積極加強討論,加入新的思路、數據和觀點。

   要鼓勵新加入課題組的年輕學者拓寬思路,進行學科交叉。作為導師,其開闊的學術視野和高尚的學術品格是博士后的最佳輸入。積極調動博士后的能動性,讓他們參與課題組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培養,逐漸成為課題組的科研中堅力量;訓練他們將來自己建立課題組所需掌握的多方面技能;鼓勵博士后加強高水平產出,為日后建立學術體系打好基礎。此外,導師要鼓勵博士后積極參加學術會議、做科研報告、參與項目申請,逐步構建起自己的學術人脈圈?偟恼f來,在博士后階段,合作導師的主要作用是陪伴其成長,但要注意盡量讓他們獨立解決問題。

 

初始教職階段“送一程”

 

   到了初始教職階段,無論是從講師還是從教授起步,研究人員又到了一個新的起跑線,我們通常稱他們為“青椒”。在這一階段,導師們還能繼續“送一程”。

   在博士和博士后階段,學生們沒有正式工作,還處于學習提升階段,學術圈對他們相對更寬容。可是,一旦擁有正規教職身份,大家成了同事,處理方式就要相應地變化,因為導師與畢業后有教職的學生之間,除了合作關系,還具有某種微妙的學術競爭關系。作為導師,我們要從自身和他們的學術方向發展進行雙重調整,盡量避免沖突,這在博士生培養階段就需要開始注意。

   在這一階段,如果年輕學者過于封閉,又或自以為是、聽不進年長學者的建議,他們就有可能走入誤區。在“送一程”階段,導師可以和學生們保持良好的交流關系,用更平等的方式予以指導和建議。比如,探討如何建立良好的同事關系、設計一門優質課程、找到新的科研契合點、進一步拓寬科研方向、著手建立自己的科研領域、討論培養學生的心得等等。對于新入職的科研工作者來說,這些是共性問題,通過積極探討,可以讓他們少走彎路。

   這一程送好了,會將學生從學生轉變為學術伙伴,共同擴大研究領域,達到雙贏。而這種師生關系需要長期培養與磨合,作為導師,要了解他們在不同階段的需求,切中其痛點,有針對性地逐漸改變他們不正確的科研思維和習慣。能夠用這種長跑的思維培養學生,就不會太在意一時的得失,會更有耐心。

   通過多年的研究生培養經歷,真正體驗到“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含義,對每個學生都要精雕細琢,按照不同的方案,在循環迭代中逐漸提高,達到師生共贏。總結一下,對待學生的態度要“一個也不能少”,其原理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

   培一程、陪一程,教育無捷徑。陪一程、送一程,共譜師生情!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1年8月刊 人才)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