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從2013年到現在,我國GDP增長了50%;與經濟活動相關的如汽車保有量增加了120%,鋼鐵產量增加了約30%,城鎮人口增加了約20%,能源消費量增加了約17%。
而相關的環境指標或者資源節約指標也都表現得比較好。比如,能耗強度與碳排放強度都有顯著下降,城市PM2.5濃度下降50%左右,二氧化硫濃度下降則更為明顯。
但是,中國仍是全世界煤炭消耗量最大的國家,全球50%左右的煤炭消耗都發生在中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26)確定了一個減少煤炭使用的目標。就當前階段來說,“控煤”是比較準確的表述,比如在重點區域可能要減少煤炭使用。而是否設無煤區,則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當前,要把控煤與減污降碳統籌考慮,更要與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結合起來。
煤炭排放物主要來源
應該看到,雖然在煤炭控制層面我們取得了一些成就,煤炭占中國能源消費比例逐年下降,但總量仍在上升。在能源消費中,煤炭消費進入平臺期。
我國煤電占火電比例很高?傮w來看,我國能源結構還是以煤炭為主,尤其是與其他經濟體如美國、德國、日本比較,我國的控煤任務十分艱巨。
通過控煤實現減污降碳,從科學層面上來說有道理的,也非常必要。溫室氣體與傳統影響環境質量特別是空氣質量的排放物、大氣污染物,是同根同源同排放的。如果分開管理,在制度層面上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燃煤是我國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的主要貢獻者。在能源結構里,煤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整個排放量的80%以上,石油占14%左右,天然氣占4%左右,這三個“化石兄弟”在控煤中是主要角色。在一些重點區域,這種情況更加突出,比如京津冀地區,煤炭所產生的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89%、44%、53%。
過去我國已經采取了許多控煤措施:一是北方地區冬季大規模采取清潔供暖;二是控制重點區域煤炭消費總量;三是控制燃煤小鍋爐,處理散燒煤;四是重點煤炭行業去產能;五是重點耗能產業去產能。
這些措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比如在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方面, “藍天保衛戰”期間,北方地區冬季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00萬噸左右?刂迫济盒″仩t的效果也很明顯,盡管在實施過程中遇到非常大的阻力,但我國還是拔掉了十幾萬座小鍋爐。
去產能對于控煤降碳的成效也非常明顯,具體表現在萬元GDP煤炭消耗強度下降,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也大幅下降。我們承諾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現在已經下降了48.4%,可以說已經達到目標。
在2018~2020年的“三年行動計劃”期間,我國實施了“大氣十條”“藍天保衛戰”,推動能源結構調整,這對于減污降碳協同起到很大作用。從全國來看,通過“三年行動計劃”累計減碳5億噸左右,京津冀地區減碳約9000萬噸。
但是,從全世界范圍來看,我國減污降碳的任務仍是最艱巨的。相比歐盟,我國從二氧化碳峰值到碳中和所經歷的時間是最短的,減量規模和投入都是全世界最大的。這些是客觀現實,我們要做這項工作就必須面對這個現實。
科學開展控煤減污降碳
從系統角度來看,控煤減污降碳應建立一個模型系統,包括對未來能源需求的預測,需要具體到預測各種能源品種類型,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制定目標,做一些模擬,然后提出技術路線圖。
工業部門通過清潔能源降碳、控制煤炭等仍是核心措施,也是碳達峰的基本措施。根據目前的研究,到“十四五”“十五五”時期,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可能會發生變化;石油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估計到“十五五”“十六五”時會發生變化;天然氣總體還需要增加。
同時,要把控煤措施與減污降碳措施結合起來。通過建立一套模擬模型,我們發現,假如控煤措施到位,達到碳中和目標,中國的空氣質量改善沒有太大問題,到2050年、2060年,空氣質量也能達到美國的水準。
根據研究分析,未來要想確保2050年、2060年達到WHO提出的空氣質量要求,單靠碳中和這一條路徑是有些困難的,還要加上末端減排措施。因此,未來要建設“美麗中國”,要統籌考慮空氣質量改善與控煤降碳。
加強六個統籌
控煤,主要是煤炭消費的替代和轉型升級;減污,主要是控制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狹義來說主要是空氣污染改善;降碳,當前階段主要是要實現碳達峰。
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提出六個統籌的建議。
一是要把大氣質量達標與碳排放達峰、控煤統籌起來。我們建議,對于重點城市的空氣質量要有更明確的要求;“十四五”雖然對于碳達峰有強度指標,但不妨在重點區域提供參考性的總量控制目標;控煤主要是在重點區域延續原來的思路,并要有明顯的下降。此外,要把2060年碳中和的中長期目標,分解為2035年、2040年、2050年三個階段。從控煤角度來說,哪些行業是減煤的、哪些是退煤的,需要從目標角度去考慮。
二是要做好空間統籌。從區域和空間角度對控煤減污降碳做區分,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密度最高的區域識別出來,在這些區域實施“雙控”。
三是做好對象統籌。要識別出哪些重點行業、重點部門需要最先解決控煤減污降碳。要重點識別那些既是污染物排放主體又是二氧化碳排放主體的對象,這需要一些技術方法。
四是做好措施統籌。從措施角度來說,控煤減污降碳與能源革命、產業升級、綠色技術、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是高度一致的,統籌起來也相對比較容易。
五是要做好政策統籌。比如減污降碳的協同立法問題;要建立標準體系,比如經常說的超低排放概念;經濟政策也需要統籌,比如污染物排放有償使用如何與現在的碳市場統籌起來;還需要統籌評價考核制度,統籌碳評和環評、排放許可、總量控制等。
六是做好平臺統籌。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套比較有效的城市大氣環境綜合管理體系;在控碳層面上,我國正在推進低碳城市的試點示范。需要把這兩個平臺建立起來,共同促進“雙達”,即空氣質量達標和碳達峰!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鄭金武根據2021綠色能源轉型國際研討會上的報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