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青松 馬東梅 來源: 發布時間:2022-1-25 2:9:45
理想的人才成長工作環境與管理體系

 

   “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 

   這句經典臺詞讓無數人記住了2004年馮氏賀歲電影《天下無賊》。無論是古代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還是如今的“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都生動詮釋了人才對事業發展的極端重要性。 

   近年來,全國各地的“人才爭奪戰”頻頻上演。然而,我們不能忽略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搶到人才并不意味著高枕無憂,還必須思考如何才能真正發揮人才的效能,做到人才主觀能動性與管理戰略引導性的和諧統一。

   理想的人才成長工作環境與管理體系,是一個復雜而有序的生態系統。就像和諧的大森林,它既能容納形態各異的各類物種,又能給每個物種創造適宜的生長空間,還能促進不同物種之間形成良性互動。身處這樣的環境,人才會覺得陽光通透,雨露滋潤,不僅不內卷,還可以向外恣意生長,進而形成一個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的人才生態體系。 

   大學是人才匯聚的天然場所,不僅集聚人才,而且培養人才。如何讓大學里的人才全面發展、人盡其才,同時還能更新迭代,吸引更高水平的人才,以下六個體系值得深入思考。 

 

科學的人才分類體系

 

   一個有機體由多個器官組成,每一個器官都很重要。

   提及大學里的人才,人們往往立即想到那些著名教授。事實上,大學里的人才是各式各樣的,既包括學術大牛、教學名師,又包括行政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所有崗位和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領域追求卓越,力爭上游。

   科學分類,有助于各類人才各顯神通、人盡其才,有助于形成各層面相互支撐的人才工作格局。除了對人才類別的區分,還需要關注同一類別人才的差異性。例如,同為教授,不同教授的側重點不同,可分為教學科研型、教學型、科研型、產學研型等。

   對待不同層次的人才要明確其工作內涵。這個思路和相互支撐的原理是一致的。這就像一個排球隊,每個隊員的角色不同,才能形成一個戰斗的集體。大家要有補位思想,全隊都是主攻手,并不能保證爭取勝利。 

 

明確的人才成長體系

 

   人才都有職業發展、自我價值實現的內在需求。因此,在科學分類的基礎上,要明確人才上升通道,暢通人才成長體系。這一點對于激發大家干事創業的活力、保持欣欣向榮的工作風氣至關重要。

   在一個單位中,人才的能力與分類確實會有不同,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最頂尖的那幾個戰略型科學家和領導者。但是,大部分人會在自己的路線上,向前面的驛站進發。

   有目標的日子是快樂的。失去目標或者干脆沒有目標,這樣的生活會像驢拉磨,一圈一圈轉,不知盡頭在哪里。如果還有些上進心,痛苦就會隨之而來。如果看到身邊或者熟知的朋友都在積累經驗,而自己沒有提升或者沒有明確的提升動力,會感到恐慌。 

 

持續的人才培訓體系

 

   學無止境。保持人才隊伍的持續學習能力和效果,是讓人力資源增值的最佳途徑。

   一個人只要還保持著旺盛的學習動力,就會充滿信心,心態也會相對穩健,工作熱情也會持續高昂。因此,要為大學的各類人才提供持續學習的環境、理念與機會。

   對于教授群體,自我學習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對于大學的其他群體,情況未必如此。因此,讓一個部門成為學習型的部門,對于部門的文化和能力建設都很重要。這需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學校環境,如加強部門同事之間的溝通交流、定期討論各自崗位的心得等。

   同時,部門要注重提供職工的再教育機會。無論是網絡課程,還是邀請學者來訪講課,都是持續學習的好方法。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習能力提升,知識體系擴展,員工才能勝任更高級的工作。系統的相互學習會讓部門凝聚戰斗力,相互配合力度也會加強。 

 

公正的人才管理體系

 

   公平公正是知識分子內心追求的理想境界。

   大學的管理者需要注意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管理氛圍。每項政策的出臺都需要反復醞釀、仔細斟酌,因為政策的背后一定會涉及全體或部分人員的利益。

   大學是多方利益的集合體,政府、大學、院系、個人之間存在諸多利益不一致的情況。如何協調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始終是需要思考的難題。

 

合理的人才評價體系

 

   人才要分類管理,其評價體系必然要隨之分類。

   評價是根指揮棒,不能一刀切。考核人才的時候要用全方位的工作量和績效,不能簡單地用一個指標替代。這樣做容易以偏帶全,往往會打擊人才的積極性。比如,某位人才在本職工作之外作出了重大貢獻,但考核時只考核其本職工作,完全忽略其他貢獻,沒有一點靈活性,就會造成重大打擊。

   對于理科、工科、文科等學科差異和不同類別教授的身份差異,在分類考核的基礎上,需要一點重疊性。比如,文科教授也可以做量化研究,理工科教授也可以寫文科論文。如果哪所大學能夠在幾類人才之間搭起一定的思維交換橋梁,那么這所大學一定是精神豐滿、思維活躍、有前途的大學。

 

良好的人才保障體系

 

   良好的生活保障體系背后折射的是單位對人才的關心與愛護。把保障體系(特別是后勤與生活保障體系)做好,人才才能安心工作。當然,這需要單位能夠提供充足的資源,至少有能力從社會吸收更多的資源。

   人才保障體系包含方方面面。在中國的文化體系里,配偶與子女的保障往往決定一個人才的去留。對于一些人才的特殊需求,在合理范圍內也需要考慮解決。

   需要注意的是,建立人才保障體系,并不意味著大學要事無巨細、大包大攬、公私不分。人才私生活和家庭個性需求不能利用公共資源去滿足。

   以上的思考肯定不是全部,這樣的單子還可以一直羅列下去。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能讓人才像一棵樹一樣,在陽光下吸取所需營養,茁壯成長成參天大樹。只要環境和諧,即使偶有風吹草動,大樹會搖晃,但是都能及時回歸正軌。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努力營造適宜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提供人才成長所需的營養。 

   我們期待這樣的環境,舒心地學習、科研、生活,并充滿向往!

(作者劉青松系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馬東梅系南方科技大學黨政辦公室副主任)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1年12月刊 觀點)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