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 |
|
新策略護航糧食與生態安全 |
|
問:您團隊是基于一個什么樣的背景開始做這項研究的?
李家洋:初衷還是糧食安全,希望我們能吃得飽、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
作為一名做植物科學的研究人員,我希望在農業方面確保糧食產量和品質,高效利用土壤養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培育出好的種子,在高產穩產的同時,保護環境和人們的身體健康。
問:在異源四倍體野生稻馴化過程中,您提出了四步走的“藍圖”,能不能為我們具體解釋一下是哪四步?
李家洋:把這一個野生稻變成我們可以種植生產用的品種,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不可預知的因素,需要分階段實施。
第一步就是找到最基礎的材料,我們在數十種野生稻中挑選生物量更大、環境更友好、病蟲害抵抗能力更強等指標好的類型,將這一份野生稻資源作為后續研究的基礎。
我們在全球范圍內收集資源,花了大約三四年時間,選定了一份高稈野生稻的材料品種,命名為多倍體水稻1號,Polyploid Rice 1,即PPR1。
第二步是比較有挑戰性的,建立野生稻馴化的技術體系,包括高質量參考基因組的繪制和基因功能注釋、高效遺傳轉化體系,以及高效基因組編輯技術體系三個方面。
第三步,設計改造野生稻的線路,找到哪些是我們需要的優勢性狀基因,然后精準改造。同時,做出來的“種子”拿到田間生產上去測試,比如豐產性、自然條件的適應能力、養分的吸收利用能力等。
最后一步則是,生產試驗品種審定,示范推廣。
目前基本上走到了第三步快結束的時候,我們現在是對優勢性狀基因進行單個改造,要做成一個可用的品種,需要把諸多優勢性狀基因同時改造,從豐產性、抗逆性、養分高效利用性等各個方面優化,最終達到一個預想的好品種。
問:異源四倍體野生稻快速從頭馴化新策略的提出具有哪些科學意義和社會意義?
李家洋:野生四倍體水稻具有生物量大、高效利用土壤養分、高抗病蟲害及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該項研究的意義在于,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快速有效利用自然野生資源的新策略,從而能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保護生態安全與適應全球氣候變化。
問:此項研究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李家洋:我認為研究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研究團隊成員具有很強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勇于探索科學中的無人區;二是團隊具有堅實的基礎,能夠克服研究中的各種困難;三是團隊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能夠結合各個研究所的優勢與特點。■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2年2月刊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