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是從囊胚發育而來。卵子在受精后的幾天內會發育成囊胚——直徑僅約頭發絲粗細(約120微米)的球形結構,由上胚層、原始內胚層以及滋養層三類細胞組成。其中上胚層細胞會發育成成體的各種組織,而原始內胚層細胞和滋養層細胞則發育成胎盤等胚胎外組織連接母體并為胚胎繼續發育提供支持。
從卵子受精成為囊胚到附著到著床于子宮,這個人類最早期發育過程只有七八天左右,其中蘊藏的生命密碼卻是人們了解單個細胞發育成人以及導致遺傳疾病和流產等不孕癥的關鍵。但由于缺少合適的模型,人們對人體早期胚胎發育的理解一直很有限。科學家一直渴望能在實驗室培育類似于人類的胚胎,打開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黑匣子”。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研究人員領銜的團隊成功用人多能干細胞分化誘導出人類早期胚胎樣結構。該結構與人囊胚期胚胎具有類似的結構,能正確表達相應的基因與蛋白,并且可在體外發育2~4天,形成類羊膜囊等結構。相關研究成果2021年3月17日刊登于《自然》。
研究人員介紹,胚胎樣結構的合成全程都在體外培養皿中完成,這與真正的母體內環境千差萬別,所以其并不是真正的胚胎,但胚胎樣結構的確在某些方面具有與人類胚胎相似的特性,通過對它的研究,能在后續為我們了解早期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以及早期發育相關疾病提供重要線索。
借助人類早期胚胎樣結構,研究人員能深入研究胚胎的早期發育,更加了解人類早期重大疾病造成的流產、畸形兒、女性受孕障礙等現象,并為其尋找可行的解決方案。此外,研究人員還可以通過這項技術建立藥物篩選模型,為進入臨床應用的孕婦藥品提供安全性模擬檢測。
據介紹,研究團隊將繼續完善這個結構,并通過它對人類早期生命進程進行研究,這可以使人們更加了解生命發展的過程,也能更好地應對相應的疾病!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2年2月刊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