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0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最新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國家天文臺主導,聯合多家研究機構通過3篇《自然》論文和1篇《國家科學評論》論文,報道了圍繞月球演化重要科學問題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在最新的研究中,科研人員利用超高空間分辨率鈾—鉛(U-Pb)定年技術,對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玄武巖巖屑中50余顆富鈾礦物(斜鋯石、鈣鈦鋯石、靜海石)進行分析,確定玄武巖形成年齡為20.30±0.04億年,表明月球直到20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比以往月球樣品限定的巖漿活動延長了約8億年。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玄武巖的精確年代學數據為撞擊坑統計定年曲線提供了關鍵錨點,將大幅提高內太陽系星體表面的撞擊坑統計定年精度。
研究顯示,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玄武巖初始熔融時并沒有卷入富集鉀、稀土元素、磷的“克里普物質”,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富集“克里普物質”的特征,是由于巖漿后期經過大量礦物結晶固化后,殘余部分富集而來。這一結果排除了嫦娥五號著陸區巖石的初始巖漿熔融熱源來自放射性生熱元素的主流假說,揭示了月球晚期巖漿活動過程。據悉,此次研究采用的超高空間分辨率的定年和同位素分析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為珍貴地外樣品年代學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方法。
該系列成果作為中國人全面主導的原創性工作,得到國際專家的高度評價。
德國拜羅伊特大學教授、國際知名行星科學家奧德蕾?布維爾說:“精確的年代學研究結果表明,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玄武巖形成于20億年前,比以往認為月球巖漿活動停止時間晚了近10億年。這些研究結果也為月球年輕巖漿活動的成因提出了新的問題和研究方向。”
“迄今為止,月球歷史上在30億年前到10億年前之間到底有沒有巖漿活動,火山噴發的數據記錄是一片空白,中國科學家發表的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填補了這項空白。”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國際知名同位素地球化學和宇宙化學家尹慶柱認為,這一重大發現對于太陽系行星表面隕石坑撞擊年齡的絕對標定,以及對于進一步研究月球的熱歷史演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2年2月刊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