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6月11日,國家航天局在京舉行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首批科學影像圖揭幕儀式,公布了由“祝融號”火星車拍攝的著陸點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國印跡”和“著巡合影”等影像圖。首批科學影像圖的發布,標志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著陸點全景圖,是火星車尚未駛離著陸平臺時,由火星車桅桿上的導航地形相機進行360°環拍,經過校正和鑲嵌拼接而成。圖像顯示,著陸點附近地勢平坦,遠處可見火星地平線,石塊豐度和尺寸與預期一致,表明著陸點自主選擇和懸停避障實施效果良好。
火星地形地貌圖,是火星車駛達火星表面后,由導航地形相機拍攝的第一幅地形地貌影像圖。圖像顯示,近處表面較平坦,分布有大小不同的石塊,邊緣平滑、顏色較淺、呈半掩埋狀,較遠處有一環形坑,環形坑邊緣分布有顏色較深、棱角分明的石塊,更遠處是幾處沙丘。
“中國印跡”圖,是火星車行駛到著陸平臺東偏南60°方向約6米處,拍攝的著陸平臺影像圖。圖像顯示,著陸平臺熠熠生輝,國旗鮮紅方正,表面地貌細節豐富。
“著巡合影”圖,是火星車行駛至著陸平臺南向約10米處,釋放安裝在車底部的分離相機,之后火星車退至著陸平臺附近,分離相機拍攝的火星車與著陸平臺的合影。圖像通過無線信號傳送到火星車,再由火星車通過環繞器中繼傳回地面。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于2016年正式批復立項,計劃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對火星進行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
天問一號探測器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著陸巡視器包括“祝融號”火星車及進入艙。探測器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發射以來,在地火轉移階段完成了1次深空機動和4次中途修正,于2021年2月10日成功實施火星捕獲,進入大橢圓環火軌道,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2021年2月24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實施第三次近火制動,進入周期2個火星日的火星停泊軌道后,對火星開展全球遙感探測,并對預選著陸區進行詳查,探測分析地形地貌、沙塵天氣等,為著陸火星做準備。
天問一號任務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發射、行星際飛行及測控通信、地外行星軟著陸等關鍵技術,實現了我國首次地外行星著陸,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中又一具有重大意義的里程碑!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2年2月刊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