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0日,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會“建立綠色氫能的供需關系”分論壇在海南博鰲舉行。有著“新石油”美譽的氫能發展前景引起了眾多與會嘉賓的熱議,而引爆點源于不到一個月前,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
《規劃》明確提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同時,明確氫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是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
我國每年產氫約2200萬噸,占世界氫產量的三分之一,已成為世界第一產氫大國。但長期以來,針對氫能的頂層設計并不清晰,導致氫能產業發展缺乏整體規劃。
《規劃》的出臺對我國氫能發展做出了頂層設計,特別是在實現“雙碳”目標背景下,氫能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
2020 年 9 月,我國明確提出“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2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同時,要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
要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面要減少終端用能的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必須推動可再生能源規;l展。氫能,特別是在生產全過程中沒有造成碳排放的綠氫,被譽為“最純凈的能源”,被一些發達國家列為國家戰略能源。
我國氫能產業雖然起步稍晚,但發展迅速。2019 年全國兩會期間氫能及燃料電池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1 年氫能被正式寫入“十四五”規劃。特別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期間,816輛氫燃料電池車為冬奧會提供交通保障服務,氫能也成為北京冬奧會的科技名片。
本期雜志,我們以封面文章的形式集納能源領域院士專家及產業界人士的聲音,為讀者解析我國綠色氫能產業的發展方向、面臨的挑戰和技術創新路徑。希望我國綠色氫能產業能借助頂層設計的東風,在“雙碳”目標指引下,駛入發展快車道,助推我國能源低碳轉型。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2年4月刊 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