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冉瑞奎 來源: 發布時間:2022-5-12 20:24:44
氣象預警傳播與媒體責任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天氣氣候的反常性、突發性、不可預見性日益凸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重發,影響面廣,預測預報難度加大,氣象災害帶來的風險有逐步增加的趨勢。

   2021年,我國幾乎每月都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特別是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4至6月長江中下游、東北等地多次強龍卷和強對流大風,湖北隨縣“8•12”特大暴雨等極端天氣過程,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據統計,1990~2019年間,全球91.6%的重大自然災害、67.6%的因災死亡、83.7%的經濟損失和92.4%的保險損失由氣象及其衍生災害引起。

   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多位深受2021年鄭州“7•20”暴雨觸動的代表委員呼吁,施行以重大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他們認為,要在抗大災中掌握有力、有序、有效應對的主動權,需要將防災關口前移,加強災前統一領導和綜合研判,有效組織開展社會動員。

   在氣象防災減災的全鏈條和全過程中,氣象預警無疑發揮著“消息樹”和“發令槍”的作用,其成效關系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關系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大局,重要性日益凸顯。進一步加強氣象預警傳播工作,暢通預警傳播渠道、擴大預警覆蓋面,讓氣象災害“防在未發之前、抗在第一時間、救在關鍵環節”,作為防災減災重要單位和關鍵一環,廣播、電視、報紙、電信等媒體責無旁貸。

 

提高思想認識 增強風險意識

 

   氣象預警是指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向社會公眾發布的預警信息,分為臺風、暴雨、暴雪、寒潮、大風、沙塵暴、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霾、道路結冰等。氣象部門依據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態勢,將氣象預警劃分為四級:IV級(一般)、III級(較重)、II級(嚴重)、I級(特別嚴重),依次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表示。

   復盤近年來的幾次重大氣象災害,不難發現氣象預警發布傳播成為防災減災工作的一大短板和弱項。在《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調查報告》中,國務院災害調查組認定,此次特大暴雨災害雖然是自然災害,但也反映出相關部門和單位風險意識不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薄弱、預警與響應聯動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報告特別提到,缺乏統一權威高效的預警發布傳播機制,預警發布傳播不及時不充分,應急行動與預警發布傳播明顯脫節,媒體的宣傳警示作用發揮不到位,警示效果不強。

   報告指出,鄭州相關部門沒有提前有效組織廣播、電視、報紙、新媒體等廣泛宣傳防汛安全避險知識。氣象部門發布的5次暴雨紅色預警,電視臺只是常規化在天氣預報中播報,三大電信運營商全網推送的只有一次。宣傳部門在部署所屬新媒體不間斷滾動播放氣象預報預警、雨情等信息時,全市已經嚴重受災。

   氣象預警很重要,為何其發布傳播成為一些地方防災減災工作的短板和弱項呢?這主要緣于對氣象預警在認知上存在誤區、敏感性不強,對它在防災減災中的極端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夠。

   部分公眾不相信氣象預警,收到預警后無動于衷,不采取任何措施。誠然,氣象科技工作者對大氣運動機理的認識有限,數值預報還很年輕,觀測網絡做不到“疏而不漏”,預報員水平也有差異,這些都會造成天氣預報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準確,空報、漏報現象時有發生。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的氣象預報預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像臺風強度、路徑預報等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據中國氣象局委托國家統計局開展的氣象服務滿意度調查顯示,2021年,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為公眾挽回因災(氣象災害)損失達5300多億元。

   大氣變幻莫測,依現在的科技水平和能力,氣象預警存在時間提前量不夠、空間精度不高、警示的針對性有待增強等問題,讓一些部門和公眾降低了對氣象預警的信任度。由于氣象預警牽一發而動全身,防災減災的成本很高,有的地方領導顧慮會引起社會恐慌、影響經濟發展,加上“狼來了”的故事讓其存在僥幸心理,從而對氣象預警從輕淡化處理。社會公眾有時還因為氣象預警發得過多、過頻而被認為有“擾民之嫌”,甚至出現調侃、娛樂化氣象預警的現象,大大降低了氣象預警的警示作用。

   2020年8月11日,北京氣象臺發布“12日全市將出現暴雨”的藍色預警,雖然氣象專家稱降雨的主要時段在午后到晚上,但在12日上午未出現降雨的情況下,氣象預警遭到各大媒體和來自“朋友圈”的調侃,各種段子層出不窮,微博熱搜榜前20都是關于北京暴雨的。

   2021年3月15日,中央氣象臺發布沙塵黃色預警。春天出現沙塵暴本來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但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這次沙塵過程變成一場大型的“審美狂歡”,而關于沙塵暴防御等警示內容大大淡化,這也間接地為外媒妖魔化中國提供了“子彈”!都~約時報》先用“橫掃”“遮天蔽日”這樣的詞匯營造一派“末日景象”,再用網友調侃的段子假戲真做,試圖把中國輿論場表述得“民怨沸騰”,得出一個“中國在后疫情時代工業復蘇、污染飆升”的結論。

   雖然氣象預報預警的準確率、及時性和針對性還需進一步提高,還不能完全避免“狼來了”的現象,但媒體和社會公眾需要科學看待氣象預報預警的不確定性,正確理解氣象災害風險防范。

   要力戒麻痹思想。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強,傳統的汛期和非汛期界線已經被打破,任何時段、任何區域都有可能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氣象災害風險的幾率大大增加。

   要增強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習近平總書記幾乎逢會必講風險防范,強調要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切實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依法履職盡責 護佑民生福祉

 

   傳播氣象預警,是我國法律法規賦予媒體的責任和義務,是媒體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履行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第四章第二十四條規定:“各級廣播、電視臺和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報紙,應當安排專門的時間或者版面,每天播發或者刊登公眾氣象預報或者災害性天氣警報。對國計民生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災害性天氣警報和補充、訂正的氣象預報,應當及時增播或者插播。”

   《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第三章第三十一條指出:“廣播、電視、報紙、電信等媒體應當及時向社會播發或者刊登當地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提供的適時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并根據當地氣象臺站的要求及時增播、插播或者刊登。”第四章第四十條:“廣播、電視、報紙、電信等媒體應當及時、準確地向社會傳播氣象災害的發生、發展和應急處置情況。”

   傳播氣象預警,媒體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氣象預警傳播的成效,取決于傳播的渠道、時效和覆蓋面。如果傳播的渠道多一點、時間早一點、速度快一點、覆蓋面廣一點,相關部門的準備時間就會更充足一些,措施就會更完備一些,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的保障就會更堅實一些,災害損失就會小一些。

   近年來,各地不少主流媒體深入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構建起強大的融媒體矩陣和傳播的新格局,實現了新聞信息的多媒體展示和多媒介推送,傳播渠道之通暢、時效之迅速、形式之多樣、受眾面之廣,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其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得到極大增強。通過媒體傳播氣象預警,仍是最有效的手段和渠道。

   雖然各地大都制訂了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明確了相關部門的職責和分工,廣播、電視、報紙、電信、互聯網等媒體承擔傳播氣象預警的重要職責,但由于缺乏法律保障的強制力,在實際執行中存在落實不嚴、不細、不實的問題。媒體應胸懷“國之大者”,站在講政治的高度,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履行好氣象預警傳播的職責和使命。

   要積極主動、第一時間傳播氣象預警,將其快速轉化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行動力。及早傳播,就能更好地發揮氣象防災減災“消息樹”和“發令槍”的作用,提高預見性,打好防御提前量?焖賯鞑ィ湍軗屨枷葯C、贏得主動,反之就會貽誤戰機,導致防災減災成效“大打折扣”。在緊急情況下,媒體應開辟“綠色通道”,采取滾動字幕、加掛氣象預警、中斷正常播出、發送手機短信、彈窗推送等方式傳播氣象預警。由于氣象災害影響范圍大、涉及領域多、應急處置關聯性強,既要充分利用多種渠道廣泛傳播氣象預警,又要針對高風險區域、高敏感行業、高危人群實行靶向預警,防范化解氣象災害帶來的各類風險挑戰。

   要做好科普宣傳,提高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和防災避災能力。2021年氣象服務滿意度調查表明,對氣象服務需求不大的群體,對氣象預警了解的比例僅為37.0%。在去年的幾次重大氣象災害事件中,部分因災死亡失蹤人員在災害來臨時未采取正確的避險措施,甚至有部分是轉移后擅自返回而遇難,這反映出社會公眾對重大氣象災害的危害缺乏基本認知,安全意識和防災避災能力不強的問題比較突出。一些地方領導干部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氣象災害的多發性、危害性認識不足,缺乏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應急準備不夠,以致災難來臨時“江心補漏、為時已晚”。

   加強科普宣傳顯得尤為重要。媒體要充分利用“3•23世界氣象日”“5•12防災減災日”、科技活動周等活動,廣泛開展防災減災救災科普宣傳,增強全社會的防災意識和避險、自救、互救能力;針對敏感地區、重點人群,剖析氣象災害風險,普及防災減災避險知識,深入淺出解讀典型案例和血的教訓,切實增強防范氣象災害風險的警覺性;加強應急文化宣傳和培育,推動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和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

(作者系中國氣象報社副總編輯)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2年4月刊 科學傳播)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