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空間科學國際競爭力: |
|
全方位參與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研制建設 |
|
2020年7月31日,中國向全世界宣告: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國科學院發揮多學科綜合優勢,全方位參與了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研制建設。
在導航衛星研制方面,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已抓總研制北斗三號10顆全球組網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和2顆試驗衛星。采用全新的中科院導航衛星專用平臺,實現小型化、輕量化和高載荷比;提出“功能鏈”設計理念,從設計源頭提高系統的可靠性;突破相控陣Ka星間鏈路、星載高精度時頻無縫切換、衛星在軌自主診斷恢復、抗輻照龍芯CPU、在軌軟件賦能等一大批新技術,為實現全球系統星間組網通信、導航信號連續、衛星性能持續提升和在軌穩定運行奠定堅實基礎。
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中科院擔當了“突擊隊”的角色。中科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上海天文臺、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等單位參與研制任務,甚高精度星載銣原子鐘天穩精度居國際領先水平;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天穩定度和漂移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空間行波管放大器滿足高效率、高可靠、長壽命的要求,實現進口替代。
此外,中科院相關單位研制的衛星自主運行單元、星敏感器、紅外地球敏感器、星間激光通信終端、介質陶瓷、鎧裝加熱器、雙金屬合金催化劑等關鍵單機和器部件等,均已應用于北斗三號衛星,解決系統研制急需,為北斗三號衛星系統關鍵技術100%自主可控作出重要貢獻。
地面信息處理是北斗系統實現導航、通信、授時功能信息解算的關鍵環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承擔地面運控系統信息處理、時間統一和衛星激光測距等任務,研制的主動型氫原子鐘突破混合星座高精度軌道與鐘差測定與預報、星地星間鏈路聯合精密定軌與時間處理、全球電離層模型處理等多項關鍵技術,實現高實時性導航電文產品的自動化生成。
在測試評估、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方面,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建成實時連續運行的北斗衛星導航空間信號質量、導航時差和授時性能監測評估系統,開展北斗衛星時間監測和服務性能評估,有力支撐了北斗系統的建設和運行。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統籌規劃中國衛星導航學術交流工作,迄今共舉辦十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成果博覽會和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以及北斗“一帶一路”技術與應用國際培訓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北斗交流會、專題培訓,積極推動踐行北斗“走出去”戰略!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2年6月刊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