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實驗發現中微子新的振蕩模式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的一類基本粒子,它包括電子型中微子、μ子型中微子和τ子型中微子三種類型。這三種中微子在飛行中可以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類型,即中微子振蕩。其振蕩模式在理論上有3種,分別用θ23、θ12和θ13表示。前兩種振蕩已被多個實驗所證實,第三種振蕩因測量難度更大,一直沒有被實驗證實。θ13的大小關系到中微子物理研究未來的發展方向,并和宇宙起源中的反物質消失之謎相關,是國際上中微子研究的熱點。
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是利用大亞灣核電站反應堆測量sin22θ13的實驗計劃,其設計精度比過去國際最好水平提高近一個量級。該合作組利用55天獲取的中微子事例,測量得到sin22θ13的大小為0.092,誤差為1.7%。測量結果的顯著性為5.2個標準偏差,也就是說無振蕩的可能性只有千萬分之一。
該結果加深了人類對中微子基本特性的認識,得到國際高能物理學界的高度評價,并被《科學》雜志評選為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魻栃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在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魻栃@是我國科學家從實驗中獨立觀測到的一個重要物理現象,也是物理學領域基礎研究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該成果于北京時間2013年3月15日在線發表于《科學》雜志。
美國科學家霍爾分別于1879年和1880年發現霍爾效應和反常霍爾效應。量子霍爾效應之所以如此重要,一方面是由于它們體現了二維電子系統在低溫強磁場的極端條件下的奇妙量子行為;另一方面這些效應可能在未來電子器件中發揮特殊的作用,可用于制備低能耗的高速電子器件。
例如,如果把量子霍爾效應引入計算機芯片,將會克服電腦的發熱和能量耗散問題。然而由于量子霍爾效應的產生需要非常強的磁場,因此至今為止它還沒有特別大的實用價值,因為要產生所需的磁場不但價格昂貴,而且其體積龐大,也不適合于個人電腦和便攜式計算機。
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美妙之處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場。因此,這項研究將會推動新一代低能耗晶體管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可能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進步的進程!
世界唯一實用化深紫外全固態激光器研制成功
2013年9月6日,由中國科學院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深紫外固態激光源前沿裝備研制項目”通過驗收,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制造實用化、精密化深紫外全固態激光器的國家。
中科院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先生長出大尺寸氟硼鈹酸鉀晶體,并發現該晶體是第一種可用直接倍頻法產生深紫外波段激光的非線性光學晶體。科研人員在此基礎上發明了棱鏡耦合專利技術,率先發展出直接倍頻產生深紫外激光的先進技術?茖W家已應用該系列裝備獲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使我國深紫外領域的科研水平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項目驗收會上,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是我國自主研發高精尖儀器的成功范例,屬于源頭創新工作。該項目的實施打造了我國“晶體—光源—裝備—科研—產業化”的自主創新鏈,形成了創新的項目組織與管理模式,為學科交叉面廣、跨度大、探索性和工程性均很強的原創性重大科研裝備自主創新積累了寶貴經驗!
首個自驅動可變形液態金屬機器問世
2015年,由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清華大學醫學院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發現液態金屬可在吞食少量物質后,以可變形機器形態長時間高速運動,實現無需外部電力的自主運動。此發現在世界屬首次,相關論文發表于《先進材料》雜志。同時,《自然》雜志在其“研究亮點”欄目以《液態金屬馬達靠自身運動》為題進行了報道;《科學》雜志也在網站指出“可變形金屬馬達擁有一系列用途”。
該研究小組在實驗室中制成了不同大小的液態金屬機器,尺寸從數十微米到數厘米不等,并在不同電解液環境如堿性、酸性乃至中性溶液中驗證了其自主運動的性能。研究人員還揭示了這種自主型液態金屬機器動力的主要來源:一是液態合金、金屬燃料等形成的內生電場,誘發了液態金屬表面的高表面張力發生不對稱響應,從而給變形的液態金屬機器帶來了強大推力;二是上述電化學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氫氣進一步為液態金屬運動提供了推力。這種液態金屬機器完全擺脫了龐雜的外部電力系統,向研制自主獨立的柔性機器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標志著中國在液態金屬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首次發現外爾費米子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方忠帶領的團隊首次在實驗中發現了外爾費米子。這是國際物理學研究的一項重要科學突破,對拓撲電子學和量子計算機等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科學家把基本粒子分為玻色子和費米子兩大類,費米子是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外爾費米子是德國科學家威爾曼•外爾在1929年預言的。他提出,無“質量”(即線性色散)電子可以分為左旋和右旋兩種不同“手性”,這種無“質量”的電子被命名為“外爾費米子”。不過,科學家們始終無法在實驗中觀測到這種粒子。
2012年和2013年,物理所的理論研究團隊首次預言在狄拉克半金屬中或許可以發現無“質量”的電子。2015年,物理所陳根富小組制備出具有原子級平整表面的大塊TaAs晶體,隨后該研究所的丁洪小組利用上海光源同步輻射光束照射TaAs晶體,使得外爾費米子第一次展現在科學家面前。
科學家們認為,外爾費米子的半金屬能實現低能耗電子傳輸,有望解決當前電子器件小型化和多功能化所面臨的能耗問題。同時,外爾費米子也受到對稱性的保護,可以用來實現高容錯的拓撲量子計算!
首次發現相對論性高速噴流新模式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劉繼峰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從超軟X射線源發現相對論性高速噴流,打破了天文學界以往的認知,揭示了黑洞吸積和噴流形成的新方式。該成果發表于《自然》雜志。審稿人認為,此項工作是2015年度本領域內最重要的五大發現之一。
劉繼峰團隊利用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美國的Keck十米望遠鏡和西班牙的GTC十米望遠鏡,對處于千萬光年之外的渦旋星系M81中的極亮超軟X射線源進行了光譜監測研究,首次發現其光譜中有隨時間變化的藍移的氫元素的放射線,揭示了該系統中存在速度達到20%光速的相對論性重子噴流。這種相對論性噴流,不可能由白矮星產生,也不可能由帶有超軟X射線輻射的中等質量黑洞產生,因此確認了此天體其實是處于超軟X射線譜態的恒星級黑洞。
這項研究為天文學家理解黑洞吸積與噴流形成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在超軟X射線源中發現相對論性噴流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改寫了我們對超軟X射線源的認知和噴流形成的認知。”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哈佛大學教授Remash Narayan評論說。■
利用超強超短激光成功獲得反物質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利用超強超短激光,成功產生反物質——超快正電子源,這一發現將在材料的無損探測、激光驅動正負電子對撞機、癌癥診斷等領域具有重大應用。相關研究成果2016年3月發表于《等離子體物理》雜志。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利用激光產生反物質的有效方法。為了獲得反物質,上海光機所經歷了長達15年的持續研究。此次反物質的獲得經歷了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和優化:首先將飛秒拍瓦激光裝置與高壓氣體靶進行相互作用,產生大量高能電子;高能電子再和高原子序數材料靶(如銅、金)相互作用,產生高強度伽馬射線;伽馬射線再和高原子序數原子核作用產生正負電子對。正電子譜儀是獲得反物質的“功臣”,經過特殊設計的正電子譜儀成功解決了伽馬射線帶來的噪聲問題,利用正負電子在磁場中的不同偏轉特性,最終成功觀測到了正電子。
成功獲得反物質對于激光驅動正負電子對撞機等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其脈寬只有飛秒量級,可使探測的時間分辨大大提高,進而研究物質性質的超快演化!
首次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恩哥和北京大學教授江穎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于2016年4月15日刊發在《科學》雜志上。
水的結構之所以如此復雜,一個重要原因是源于水分子之間的氫鍵相互作用。由于氫原子核質量很小,其量子特性不可忽視,因此氫鍵同時也包含一定的量子成分。氫核的量子效應對氫鍵相互作用有多大影響?或者說氫鍵的量子成分究竟有多大?這個問題對理解水/冰的微觀結構和反常物性至關重要。
課題組基于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發了一套針尖增強的非彈性電子隧穿譜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單個水分子的高分辨振動譜,并由此測得單個氫鍵的強度。通過可控的同位素替換實驗,并結合全量子化計算模擬,他們發現氫鍵的量子成分可遠大于室溫下的熱能,表明氫核的量子效應不只是對經典相互作用的簡單修正,其足以對水的結構和性質產生顯著的影響。進一步分析表明,氫核的非簡諧零點運動會弱化弱氫鍵,強化強氫鍵,這個物理現象對于各種氫鍵體系具有相當的普適性,澄清了學術界長期爭論的氫鍵的量子本質。■
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體賴以生存的基礎,對它的科學研究已持續了兩百多年,但仍有很多未解之謎。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光合作用研究中獲得重要突破,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高等植物菠菜光合作用超級復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發表于2016年5月出版的《自然》雜志上。
近年來,國際上圍繞藍細菌、藻類和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結構生物學研究陸續獲得了一系列進展,但關于植物光系統Ⅱ的結構研究卻相對滯后,這被認為是光合作用研究領域最后一個也是最受關注的超級復合物結構。
研究團隊利用最新的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在3.2埃(1埃=0.1納米)分辨率下解析了高等植物菠菜光系統Ⅱ—捕光復合物Ⅱ超級膜蛋白復合體的三維結構,率先破解了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獲得了其與外周捕光天線之間相互裝配原理和能量傳遞過程相關的重要結構信息,為實現光能向清潔能源氫氣轉換提供了具有啟示性的方案!
我國科學家領銜繪制全新人類腦圖譜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他團隊成功繪制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即腦網絡組圖譜,成果在線發表于《大腦皮層》雜志。2016年6月,該圖譜正式上線,供國內外科技人員和臨床醫生免費使用。
研究團隊突破了100多年來傳統腦圖譜繪制的瓶頸,提出利用腦結構和功能連接信息繪制腦網絡組圖譜的全新思路和方法。通過6年的努力,團隊利用活體磁共振成像,成功繪制出全新的腦網絡組圖譜。
該圖譜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比傳統的Brodmann圖譜精細4至5倍,具有客觀精準的邊界定位,第一次建立了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腦網絡組圖譜為理解人腦結構和功能開辟了新途徑,并對未來類腦智能系統的設計提供了重要啟示,也將為神經及精神疾病的新一代診斷、治療技術奠定基礎,并為腦中風損傷區域及癲癇病灶的定位、神經外科手術中的腦膠質瘤精確切除等提供幫助,提高診斷質量與治療效果!
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
多粒子糾纏的操縱作為量子計算的技術制高點,一直是國際角逐的焦點。在光子體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在多光子糾纏領域始終保持國際領先水平,并于2016年底把紀錄刷新至十光子糾纏。
2017年5月3日,潘建偉科研團隊宣布成功構建光量子計算機。團隊利用自主發展的綜合性能國際最優的量子點單光子源,通過電控可編程的光量子線路,構建了針對多光子“玻色取樣”任務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實驗測試表明,該原型機的取樣速度比國際同行類似的實驗加快至少24000倍;通過和經典算法比較,也比人類歷史上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和第一臺晶體管計算機運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該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于《自然光子學》雜志。
這是歷史上第一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基于單光子的量子模擬機,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這一國際學術界稱之為“量子稱霸”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兩只克隆猴在我國誕生
非人靈長類動物是與人類親緣關系最近的動物。因可短期內批量生產遺傳背景一致且無嵌合現象的動物模型,體細胞克隆技術被認為是構建非人靈長類基因修飾動物模型的最佳方法。
2018年1月25日,克隆猴“中中”和“華華”登上《細胞》雜志封面,這意味著我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孫強和劉真研究團隊經過5年攻關,最終成功得到了兩只健康存活的體細胞克隆猴。
研究發現,聯合使用組蛋白H3K9me3去甲基酶Kdm4d和TSA,可以顯著提升克隆胚胎的體外囊胚發育率及移植后受體的懷孕率。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用胎猴成纖維細胞作為供體細胞進行核移植,并將克隆胚胎移植到代孕受體后,成功得到兩只健康存活克隆猴;而利用卵丘顆粒細胞為供體細胞核的核移植實驗中,雖然也得到了兩只足月出生個體,但這兩只猴很快夭折。
遺傳分析證實,上述兩種情況產生的克隆猴的核DNA源自供體細胞,而線粒體DNA源自卵母細胞供體猴。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是該領域從無到有的突破,該技術將為非人靈長類基因編輯操作提供更為便利和精準的技術手段。■
創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真核生物細胞一般含有多條染色體,如人有46條、小鼠40條、果蠅8條、水稻24條等。這些天然進化的真核生物染色體數目是否可人為改變、是否可以人造一個具有正常功能的單染色體真核生物,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
2018年,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覃重軍和薛小莉研究組、趙國屏研究組、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金秋研究組、武漢菲沙基因信息有限公司等團隊合作,以天然含有16條染色體的真核生物釀酒酵母為研究材料,采用合成生物學“工程化”方法和高效使能技術,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簡約化的生命——僅含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該研究表明天然復雜生命體系可以通過人工干預變簡約,甚至可以人工創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
該研究成果不僅顛覆了染色體三維結構決定基因時空表達的傳統觀念,還建立了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之間基因組進化的橋梁,為人類對生命本質的研究開辟了新方向!
首次在超導塊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與丁洪研究員領導的一個聯合研究團隊首次在鐵基超導體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零能模,即馬約拉納任意子。研究成果2018年8月16日發表于《科學》雜志。
中國聯合研究團隊利用高鴻鈞研究組自主設計、集成研制的超高真空—極低溫—強磁場—掃描隧道顯微鏡—分子束外延—低能電子衍射聯合系統,對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顧根大研究組提供的高質量超導塊樣品展開了系列探索,并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傅亮進行了理論合作。研究發現,在該樣品的磁通渦旋中心“點”存在不隨空間位置劈裂的零能束縛態,變溫以及變磁場的數據最終確定位于磁通渦旋中心的束縛態即為馬約拉納任意子,并且不與其他的準粒子態混合,馬約拉納成分純度很高。進一步實驗發現,該馬約拉納任意子在6T(特斯拉)以下磁場以及4K(零下269.15℃)以下溫度都能穩定存在。
這是第一次在單一塊體超導材料中發現高純度的馬約拉納任意子,能在相對高的溫度下實現,不容易受到其他準粒子的干擾。同時,這也預示著在其他的多能帶高溫超導體里也可能存在馬約拉納任意子,從而為馬約拉納物理研究開辟了新的方向。■
青藏高原發現丹尼索瓦人
丹尼索瓦人是一支已經消失的神秘古人類,過去對他們的了解主要基于僅出土于西伯利亞丹尼索瓦洞的少量化石碎片以及保存在其中的高質量的古基因信息。遺傳學研究顯示,丹尼索瓦人對一些現代低海拔東亞人群和高海拔現代藏族人群有基因貢獻,對現代藏族人群的高海拔環境適應有重要意義。
2019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陳發虎研究組、蘭州大學張東菊研究組聯合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Jean-Jacques Hublin研究組等合作者,報道了一個利用古蛋白質分析方法鑒定為丹尼索瓦人的下頜骨,該下頜骨來自于中國甘肅省夏河縣的白石崖溶洞。研究人員通過對化石上附著的碳酸鹽結核進行鈾系法測年,確定下頜骨至少有16萬年的歷史。該化石標本是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首件丹尼索瓦人化石證據,對標本的全面分析也為丹尼索瓦人研究提供了豐富的體質形態學信息,包括下頜和牙齒形態等信息。
該項研究表明,早在現代智人到來之前,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就已經生活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并成功地適應了高寒缺氧環境!
發現迄今最大恒星級黑洞
2016年秋季開始,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我國自主研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開展雙星課題研究,歷時兩年監測了一個小天區內3000多顆恒星。結果發現,在一個X射線輻射寧靜的雙星系統(LB-1)中,一顆8倍太陽質量的藍色恒星圍繞一個“看不見的天體”做著周期性運動。不同尋常的光譜特征表明,這個“看不見的天體”極有可能是一個黑洞。
2019年11月28日,《自然》雜志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的一項重大發現。依托LAMOST,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恒星級黑洞,并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個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恒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有望推動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
在發現迄今質量最大恒星級黑洞的基礎上,研究團隊的下一步工作是實施“黑洞獵手”計劃,未來預計發現并測量近百個黑洞。■
稀土離子實現多模式量子中繼及1小時光存儲
2021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基于稀土離子摻雜晶體研制出高性能的固態量子存儲器,實現了一種基于吸收型存儲器的多模式量子中繼,并成功將光存儲時間提升至1小時。
研究組基于參量下轉換技術制備了兩套糾纏光源,并基于獨創的“三明治”結構制備了兩套固態量子存儲器。每對糾纏光子中的一個光子被“三明治”型量子存儲器所存儲,而每對糾纏光子中的另一個光子被同時傳輸至中間站點進行貝爾態檢驗。一次成功的貝爾態檢驗會完成一次成功的糾纏交換操作,使得兩個空間分離3.5米的固態量子存儲器之間建立起量子糾纏,盡管這兩個存儲器沒有發生任何直接的相互作用。量子中繼基本鏈路的演示實驗中實現了4個時間模式的復用,使得糾纏分發的速率提升了4倍,實測的糾纏保真度達到了80.4%。該工作證實了基于吸收型量子存儲構建量子中繼的可行性,并首次展現了多模式復用在量子中繼中的加速作用。
此外,研究組結合理論預言,首次實驗測定摻銪硅酸釔晶體在ZEFOZ磁場下的完整能級結構。在此基礎上,研究組結合原子頻率梳(AFC)量子存儲方案以及ZEFOZ技術,成功實現了光信號的長壽命存儲。實驗中光信號首先被AFC吸收成為銪離子系統的光學激發,接著被轉移為自旋激發,經歷一系列自旋保護脈沖操作后,最終被讀取為光信號,總存儲時間長達1小時!
觀測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合作組依托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在銀河系內發現12個超高能宇宙線加速器,并記錄到能量達1.4 PeV電子伏(PeV=千萬億)的伽馬光子,這是人類迄今觀測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類對銀河系粒子加速的傳統認知,揭示了銀河系內普遍存在能夠把粒子加速到超過1PeV的宇宙線加速器,開啟了“超高能伽馬天文”觀測時代。相關研究成果2021年5月17日發表于《自然》雜志。
研究團隊此次發現的能量超過1PeV的光子,來自天鵝座內非;钴S的恒星形成區,此外還發現12個穩定伽馬射線源,輻射能量一直延伸到1PeV附近。此次發現表明,年輕的大質量星團、超新星遺跡、脈沖星風云等,是銀河系超高能宇宙線起源的最佳候選天體。同時,此次發現也要求科學家重新認識銀河系高能粒子的產生和傳播機制,探索極端天體現象及其相關的物理過程,并在極端條件下檢驗基本物理規律。■
實現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從頭合成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顛覆性的淀粉制備方法,不依賴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電解產生的氫氣為原料,成功生產出淀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從頭合成。相關研究成果2021年9月24日在線發表于《科學》雜志。
研究團隊采用了一種類似“搭積木”的方式,聯合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利用化學催化劑將高濃度二氧化碳在高密度氫能作用下還原成碳一化合物,然后通過設計構建碳一聚合新酶,依據化學聚糖反應原理將碳一化合物聚合成碳三化合物,最后通過生物途徑優化,將碳三化合物又聚合成碳六化合物,再進一步合成直鏈和支鏈淀粉。這一人工途徑的淀粉合成速率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向實現設計自然、超越自然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為創建新功能的生物系統提供了新的科學基礎。
如果未來該系統過程成本能夠降低到與農業種植相比具有經濟可行性,將會節約90%以上的耕地和淡水資源,避免農藥、化肥等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提高人類糧食安全水平,促進碳中和的生物經濟發展,推動形成可持續的生物基社會!
嫦娥五號樣品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出爐
2021年10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最新研究成果。在最新的研究中,科研人員利用超高空間分辨率鈾—鉛(U-Pb)定年技術,對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玄武巖巖屑中50余顆富鈾礦物(斜鋯石、鈣鈦鋯石、靜海石)進行分析,確定玄武巖形成年齡為20.30±0.04億年,表明月球直到20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比以往月球樣品限定的巖漿活動延長了約8億年。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玄武巖的精確年代學數據為撞擊坑統計定年曲線提供了關鍵錨點,將大幅提高內太陽系星體表面的撞擊坑統計定年精度。
研究顯示,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玄武巖初始熔融時并沒有卷入富集鉀、稀土元素、磷的“克里普物質”,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富集“克里普物質”的特征,是由于巖漿后期經過大量礦物結晶固化后,殘余部分富集而來。這一結果排除了嫦娥五號著陸區巖石的初始巖漿熔融熱源來自放射性生熱元素的主流假說,揭示了月球晚期巖漿活動過程。此次研究采用的超高空間分辨率的定年和同位素分析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為珍貴地外樣品年代學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