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本科生對讀研“趨之若鶩”。在一些重點大學應屆本科畢業生中,三分之二的學生選擇在國內讀研或者出國深造。但很多本科生對讀研不甚了解,要么因此錯過了讀研的機會;要么“隨大流”考研后,才發現讀研并不適合自己。
還有些本科生愿意通過推免的方式讀碩士,但他們不愿意報名直博。對此,他們解釋說直博生畢業要求高,和碩士生相比需要發表更多的科研論文,怕自己成為直博生后畢不了業。此外,他們還誤以為博士生畢業后的唯一出路是“獻身科學”,而他們不想這么做。
學生在做選擇之前,有必要對“自己的選擇意味著什么”以及“各種選擇的利弊”有清醒的認識,這樣才能避免走彎路。但如果沒有“過來人”的講解,很多學生想象中的“利弊”可能會脫離實際——也許原先認為某一個考量因素很重要,但聽完“過來人”的講解之后,會發現那可能根本構不成問題。
不同的學生懷著不同的目的讀研。有些學生不想在畢業后馬上踏入社會,對社會有些膽怯,怕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不強,也擔心自己在短期內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些學生本科期間想出國深造,但來不及準備出國英語考試,就打算讀研期間準備出國。有的學生本科就讀于一所知名度不太高的大學,想通過考研進入更好的大學。有的學生本科讀的專業并非自己所愛,想通過讀研選擇自己更加感興趣的專業。
當今社會,博士學位、碩士學位代表著一定的水平和稀缺度,而且可以和畢業生的職級、待遇、落戶掛鉤。一些企業崗位的應聘基本條件之一就是碩士或者博士,因此很多學生選擇讀研。
讀研提高多種能力
讀研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給學生提供就業的機會、出國前的緩沖、就讀學校和專業的調整以及學歷的提高,還在于能夠提高學生的學術水平、辦事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以及克服困難的能力。
讀研能提高學生的學術水平。本科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課本知識,并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在有些頂尖的高校,部分本科生從大二起就有機會進實驗室跟著老師、研究生做科研。但在通常情況下,本科生接觸科研的時間段往往僅限于大四做畢業論文期間。本科生做畢業論文持續的時間短,課題難度小,畢業論文的篇幅短,順利通過的難度小。
但在研究生階段,重心不再是上課,而是做科研。研究生課題難度大,做科研持續時間長,學位論文的篇幅更長,順利通過的難度大,有些高校對研究生還有發表論文的要求。在以“研究”為導向的情況下,讀研能提高學術水平。提高學術水平不僅對自己將來從事研究型工作有用,而且能使自己對日常生活中一些與專業相關的問題有更好的判斷。
讀研能提高學生的辦事能力。讀研雖然不是在企業工作,但是研究生日常需要辦很多事情。
第一類事情是和科研相關的,比如購置科研儀器、協調維修科研儀器、安排好每個階段的實驗等。
第二類事情和科研關系較小,但也是課題組維持運行所需的,比如幫導師制作PPT、撰寫項目結題報告、處理課題組財務報銷、承擔學術會議會務工作、擔任實驗室安全管理員等。
第三類事情是做助教、助管,擔任學生會干部、組織社團活動。
第四類事情是處理與畢業、就業相關的事情,比如填寫各種表格、打印裝訂畢業論文、找不同的人蓋章、找工作、辦離校手續等。
處理不同事情雖然方法不盡相同,但都會遵循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也需要遵循做事的規范和方法。無論是順利完成還是遇到挫折,研究生在做事過程中,辦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這對將來工作和生活都是有用的。
讀研能提高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讀研期間,學生會和導師、課題組的學生以及自己的同學打交道。
與導師打交道。如討論課題,接受導師的指導、任務安排、批評教育,和導師協商畢業、實習、找工作的時間安排。有時導師不愿意輕易地將學生的論文投稿發表,不愿意讓學生在做科研期間外出實習、找工作,這就需要學生和導師溝通協調。
與課題組的學生打交道。剛進課題組時,研究生往往需要師兄師姐的幫助;等自己資歷更深之后,往往需要幫助師弟師妹;此外,還需要和課題組的學生協調處理好課題組的公共事務。
與自己班上的同學打交道。如可以和同學交流討論學習、科研、生活、職業發展。此外,在組織各類活動的過程中,也能鍛煉自己與人打交道的能力。有的學生在自己的訴求得不到滿足時,還會找院系領導表達自己的訴求。這種與人打交道的能力是一種可以遷移的能力。
讀研能鍛煉學生克服困難的能力。讀研期間,學生面臨各種困難,包括經濟壓力大、做科研不順、和導師及同學相處不愉快、論文發表困難、學位論文盲審沒有通過、找工作困難等。在經歷了困難以及克服困難的過程后,人會變得更加強大,也會對自己的能力和將來的發展計劃有更實際的認識。
比如,有的博士生本來夢想著能在頂級期刊發表論文,以便畢業后進高校任教。但是他的論文屢屢遭遇退稿,最終只發表在普通的學術期刊,勉強能保證畢業。于是,他對自己的能力以及在學術界生存的難度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最終選擇畢業后去企業工作。
再比如,有位碩士生找到了工作,但學位論文送盲審被“槍斃”了,導致先前簽訂的三方協議作廢了。盡管很郁悶,但她不得不面對現實,按照評審人的要求補做了實驗,并認真修改了學位論文,最終通過盲審和答辯,也順利找到了新的工作。回顧這段經歷,她感到收獲良多。
從這個意義上說,讀研是就業的前期訓練,能鍛煉研究生各方面的能力,促使其成長。即便有些學生畢業后不再從事學術研究工作,但讀研期間鍛煉的各種能力對自身發展仍然是有用的。
不要把目光僅僅局限于讀研對于自身的意義,還要看到其對國家、對社會、對人類的意義。當今世界,人類面臨著各種問題,包括能源危機、環境問題、衛生醫療問題、信息安全問題等。在全球范圍內,國家有大有小,發展也極為不均衡。一個國家民眾的文化水平、科學素養能影響社會的文明程度、社會觀念和現代化程度,也能影響生產力發展水平乃至綜合國力。國家培養研究生、壯大研究生教育事業,能提升國家的科研水平和綜合國力。
讀研的要求
既然讀研這么有意義,那么讀研有什么要求?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很重要,甚至在讀研之前,就應該把這個問題搞清楚。
以往有很多研究生進校后走了很多彎路,原因就在于缺乏對讀研的正確認知。比如,很多研究生進校后把很多時間花在參加各類活動和上課上。適當參加活動并完成課程學習沒有錯,但有些研究生沒能在上課之余“見縫插針”地開展文獻調研、做實驗,導致最終時間非常緊張,難以兼顧畢業和找工作。還有的研究生一味地等著導師來“發號施令”,或者一味地沉醉于閱讀文獻,沒有及時開展研究,最終影響了正常畢業。
讀研和讀本科有很大的不同。本科是以課程學習為核心,評價本科生的重點是學習成績;讀研是以科研為核心的,評價研究生的重點是科研論文和學位論文。研究生在完成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通過文獻調研以及和導師討論,找到研究課題,然后開展研究,寫出學位論文。讀研期間,研究生需要經歷開題報告、中期考核、畢業論文預答辯、論文送審、畢業論文答辯等環節,有很多學校還要求研究生在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要清晰地知道,讀研涉及“輸入”“轉化”“輸出”三個過程。閱讀文獻是“輸入”,是“轉化”和“輸出”的前提;“轉化”主要是指做實驗(或者文科研究生開展調研)、處理數據、寫論文;而“輸出”是指發表科研論文和提交學位論文。
“輸入”“轉化”“輸出”這三者的協調很重要。以往,有些研究生只是一味地閱讀文獻(“輸入”),而沒有及時地“轉化”和“輸出”,這是讀研的大忌。而掌握讀研方法的研究生,則能把握好“輸入”“轉化”“輸出”的先后順序和所花時間比例,有的甚至在正式入學前就已經通過提前閱讀文獻來“輸入”了。
針對一個具體的研究課題,研究生需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一篇能夠順利通過評審的畢業論文不能只是提出問題(開展文獻綜述),也不能只是分析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還要解決問題,或者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為了順利讀研,研究生需要有勤奮刻苦的精神、善于觀察的眼睛;要善于動腦子思考、動手做研究或者邁開雙腿做調研;還要善于歸納總結,把研究結果整理成文,并需要具備較強的團隊協作和溝通協調能力;研究生還需要有很強的抗壓能力和面對挫折的斗志,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當然,研究生還需要具有好的品德,表現在誠實地對待科研和數據,真誠地對待導師和同學,在團隊中樂于助人,并把自己在專業和職業發展方面的進步放在國家需求、社會進步的大格局中思考。■
(作者系復旦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