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他把做學問的實事求是帶到工地上 |
——回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的一件小事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先生是我尊敬的恩師和長者。在關心中國高鐵的人心目中,先生的直言不諱令人印象深刻。而我作為他的學生,與先生的長期接觸中,深刻體會到他的嚴謹治學,這幾乎成為一種刻骨銘心的感受。我從先生那里學到了如何做學問,更懂得了如何做人。
中國的隧道及地下工程領域中,王夢恕院士是業績輝煌、學術精深的專家,他從零起步,親手創辦了我國第一個以隧道及地下工程為科研主體的實驗研究中心。而我之所以愿意拜他為師、投入到隧道及地下工程專業中,卻不僅僅為此。當時,無論是在學校里聽先生講課,還是在工地現場聽他講解對技術難題的處理方案,都有一種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感覺。多年以后,我終于領悟,先生在學問上能夠做到融會貫通,源于他嚴謹的治學態度。
例如,他對學生的要求極為嚴格,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你可以不懂,但絕不能裝懂;你可以干得不對,但絕不可以不認真去干。在他看來,做科學、干工程都要有一絲不茍、求真務實的態度,“不懂裝懂”“不認真干事”相當于弄虛作假。他的這一態度不單單針對學生。我曾親眼見證,在施工現場、研討會現場,他對那些“不懂裝懂”“不認真干事”的各級管理者,同樣嚴厲批評。
他能夠如此理直氣壯地要求別人,完全是因為自己能夠身先士卒地踐行。在我的記憶中,他創立城市地鐵“淺埋暗挖法”的過程可以充分反映出這一點。
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市政府為了改善交通環境,決定在長安街采用“淺埋暗挖法”修建39條過街通道。當時,北京市相關領導在一個月內三次找先生咨詢,要求拿出一個不中斷交通、不干擾市民、不污染環境、通道埋深最淺的方案開展施工。作為一個學者,先生接到這個任務后,并沒有輕易下結論或拍胸脯打包票,而是抱著嚴謹治學的態度從查閱文獻資料做起。
查遍國外相關資料后,我們了解到,當時世界上只有德國能夠實現埋深最淺的方案,當通道跨度為4米時,可以做到埋深2.7米。也就是說,通道的頂部離地面只有2.7米。德國專家的研究認為,這是埋深的極限,再淺必然坍塌。具體到北京的情況,通道跨度本身超過10米,按照德國的技術理論需要更深的埋深。然而,矛盾的是,如果通道埋得過深,實用性會大大降低,工程建設成本也會大大增加。
對于這個“兩難”問題,先生非常堅持,一定要從理論上尋找新的技術方案并且進行嚴密論證,不能想當然地貿然施工。
很長一段時間里,他把自己關在辦公室,一頭扎進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尋找新的技術參數、計算超越極限的理論數據。無數次計算之后,他才十分謹慎又信心十足地提出了新的方案:通道跨度凈寬在10米以上時,埋深可以達到0.6~1米。隨后,他將這份“超淺埋暗挖施工設計方案”遞交給施工方。沒想到,施工方當即否定了這個方案。
因為已經經過嚴密的科學計算,先生對這個方案很有把握。為此,他鍥而不舍地推進新方案落地。“我仔細計算過了,如果嚴格按技術參數和操作要求施工,是沒有問題的。雖然風險極大,但總得試試吧。”他把計算結果及方案做了詳細闡述,平靜而真誠地對施工方說道。在準確無誤的科學數據和全面系統的技術方案面前,與會人員最終同意了他的方案。
施工開始之后,按理說,先生圍繞提出方案、論證方案的工作已經完成,完全可以少參與實際施工階段的工作。但是,為了確保方案既符合科學、又符合現實,他始終和科技攻關組成員一道,堅守在施工現場,及時防范并處理各種突發事件。
在緊張會戰的那些日子里,先生給自己定下一個硬任務:每天都要將每條過街通道一條一條、仔仔細細地勘察一遍;對一些關鍵部位的技術措施,則盯準、盯緊、盯死,直到每一個細節都落到實處。他真正把做學問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帶到了工地上!最終,竣工的過街通道均被評為全優工程,主要技術指標打破了德國保持的紀錄。“淺埋暗挖法”也成為中國地鐵建設技術劃時代的變革,終結了城市繁華區“開膛破肚”修建地鐵的時代。
可以說,先生一生的輝煌成就與他尊重事實、嚴謹治學的工作作風分不開。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先生深知,導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他率先垂范,從自身做起,對學術始終保持著求真務實、與時俱進、探索創新的精神和銳氣。他經常對我們說:“第一是品德,第二是能力,第三是理論。你們要站在我的肩膀上,解決更多的科學問題,取得更大的成績。”能拜這樣的先生為師,是人生之大幸矣!■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記者溫才妃、甘曉/整理)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2年8月刊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