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曾慶存: |
|
科研無“小事” 過則勿憚改 |
|

做實驗、處理數據、引注文獻、撰寫論文……科研人的日常處處是規范,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犯規”。當然,“不小心”之外,有時候也可能是出于僥幸心理的“雞賊”。面對這樣一些“小錯誤”,青年科研人員應該如何面對?導師又應該如何處理?
為此,記者采訪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詳解這些問題。
“孔子說‘過則勿憚改’。對青年科研人而言,只要為學的態度端正,‘小錯誤’即使犯了,也很容易自己發現、改正。導師一旦發現,則應嚴肅指出,實事求是,不能矯情。”曾慶存指出。
不做“害群之馬”
科學研究和做學問本質上是追求真理。“國家和社會會按照科研人員的成果及其所創造的真實價值給予報酬。但不能反過來,以追求名利、報酬為目的去搞科學研究。”曾慶存說。
因此,為真理而奮斗,是做科研應當端正的基本態度。要實現追求真理的目標,就必須以嚴謹的學風和遵守科學道德為基礎,練就“真本領”。“一言以蔽之,就是求真、實事求是,不作偽、不浮夸;為了共同的事業通力合作、相互支持。”曾慶存強調,“如果有人不是這樣,就是混入科學界的‘害群之馬’,為科學界所不容!”
指導學生時,曾慶存常把“勇敢、嚴謹、堅韌”這六字箴言掛在嘴邊。他這樣告訴學生:“不勇敢就不能創新;不嚴謹就會根據不足,為錯誤開了門戶;不堅持就可能到達不了循此路本來可到達的正確的地方。”
同時,在曾慶存看來,科學研究追求真理必須嚴謹,容不得半點造假、片面、錯誤或含糊不清。“‘嚴謹’二字最重要,建立‘獻身真理’即‘獻身科學事業’的獻身精神是最基本的,否則沒有大出息。”他強調。
導師以身作則
日常科研工作中,青年科研人員容易忽視一些細節,包括如何取舍數據、如何進行重復實驗、如何進行文獻引注、如何對文章進行署名等。
曾慶存認為,只要為學的態度端正,這些“小錯誤”即使犯了,也很容易自己發現、改正。“錯誤不分大小,有則改之,不能馬虎。”
當然,導師的作用不可忽視。曾慶存表示,導師要引導青年人在科研生涯初期就有端正的態度、養成良好的習慣。一旦發現學生犯錯誤,就應嚴肅指出,實事求是,不能矯情,但也要循循善誘,勉之向道,使之日后能通過自覺檢查發現問題。
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為青年人樹立嚴謹治學的榜樣,也是導師的責任。曾慶存回憶起我國氣象學泰斗葉篤正先生的一件小事。“當時我和葉先生去參加一次國際學術會議,葉先生要作一次報告,給他規定的時間是15分鐘。他在房間里一遍遍試講,可以做到10分鐘講完,留5分鐘提問。”曾慶存說。讓他沒想到的是,第二天,葉篤正告訴他,經過一夜反復思考,演講時間可以控制在8分鐘。“嚴濟慈先生曾經要求我們講課時要爛熟于心,從開講到結束句句連貫,沒有一句廢話。葉先生做到了。”曾慶存說,“前輩們的這種刻苦、認真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后輩學習和繼承。”
堅持“為國為民為科學”
科技界建立嚴謹求實的良好學風,離不開對科學研究價值導向的堅持。“希望有志從事科學研究的年輕人,一定要在思想上認識到、行動上做到‘為國為民為科學’,使自己的研究能闡發真實、可靠的道理(理論或方法),對國家、對人民有用。”曾慶存這樣寄語青年。
“具黃牛風格,如塞馬奔騰”,是他對青年科研人的期待。“具黃牛風格”指的是要像黃牛那樣吃苦耐勞、埋頭苦干,又能大量吃草、咀嚼反芻消化、積聚營養,意即有極強求知欲、多讀博覽、思考揣摩、融會貫通。“如塞馬奔騰”指的是像邊塞秋高馬肥時的駿馬,沖入敵陣、攻而取之,意即勇敢地創新、攻克目標。
此外,管理者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也應堅持“為國為民為科學”的價值導向。
曾慶存看到,這些年來許多單位的科研成果評價和晉升規則有一些“跑偏”,“唯帽子論”“唯國外期刊論文”“唯影響因子(SCI)”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人才的成長和選拔任用,也嚴重影響了科研選題的導向及科研成果的真實水平。“必須從觀念到規定條文徹底打破!”他強調�!�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2年8月刊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