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數字中國,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這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20世紀末,互聯網開始在全球廣泛普及,直接影響是海量數據得以獲取。這些數據通過數字技術加工處理,生成大量的可指導經濟生活的信息,從而催生了新業態、新模式。
進入21世紀,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融合發展,數據的收集、存儲、加工、統計、分析能力不斷提高。無論是收集和存儲數據的能力還是數據本身,都成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為各產業注入新動能,助力產業結構逐漸提升,世界各國也越來越重視數字經濟。
如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刻影響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不斷塑造世界經濟和全球治理新格局。數字經濟已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數字經濟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數字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數字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數字產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數字賦能日益深化、網絡安全保障和數字經濟治理水平持續提升。
根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年)》,截至2021年底,我國已建成142.5萬個5G基站,總量占全球60%以上,5G用戶數達到3.55億戶,行政村、脫貧村通寬帶率達100%,IPv6地址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一,IPv6活躍用戶數達6.08億。
從2012年至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45.5萬億元,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數字經濟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二,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
2022年11月28日,世界數字經濟論壇在成都開幕,與會專家圍繞數字經濟的變革與機遇、轉型與創新等議題展開對話交流。本期封面文章特邀4位參與論壇的院士,分別從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數據要素化、人工智能、數字光學等方面聚焦數字經濟領域重大問題,探討數字經濟發展路徑,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2年12月刊 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