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
“中國天眼”FAST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
|


2022年1月6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菂領導的團隊,通過“中國天眼”(FAST)平臺,采用原創的中性氫窄線自吸收方法,首次獲得原恒星核包層中具有高置信度的塞曼效應測量結果。研究發現,星際介質具有連貫性的磁場結構,異于標準模型預測,這為解決恒星形成三大經典問題之一的“磁通量問題”提供了重要的觀測證據。
2022年3月18日,李菂領導的團隊通過分析包括FAST、美國綠岸望遠鏡(GBT)在內的多項數據,首次提出了能夠統一解釋重復快速射電暴偏振頻率演化的機制,并可以通過偏振觀測確定其可能的演化階段,為最終確定快速射電暴(FRB)起源提供關鍵觀測證據。
2022年6月9日,李菂領導的國際合作團隊在FAST的幫助下,發現了迄今為止唯一一例持續活躍的重復快速射電暴FRB 20190520B。這個發現揭示了活躍重復暴周邊的復雜環境有類似超亮超新星爆炸的特征,挑戰了對快速射電暴色散分析的傳統觀點,為構建快速射電暴的演化模型、理解這一劇烈的宇宙神秘現象打下了基礎。研究引起國際天文界的廣泛關注,這一重要發現已經催生數篇創新模型文章,如散射時標模型、超新星爆炸解釋等。
2022年9月21日,FAST快速射電暴優先和重大項目科學研究團隊,利用FAST對一例位于銀河系外的快速射電暴開展了深度觀測,首次探測到距離快速射電暴中心僅1個天文單位(即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的周邊環境的磁場變化,向著揭示快速射電暴中心引擎機制邁出重要一步。
2022年10月19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徐聰領導的國際團隊,利用FAST對致密星系群“斯蒂芬五重星系”及周圍天區的氫原子氣體進行了成像觀測,發現了一個尺度大約為200萬光年的巨大原子氣體結構,比銀河系大20倍,這是迄今為止在宇宙中探測到的最大的原子氣體結構。FAST也成為唯一一個能探測到如此稀薄氣體的望遠鏡。本次研究成果揭示了在遠離該星系群中心的外圍空間,存在大尺度的低密度原子氣體結構。
上述5項重要成果均在《自然》《科學》上發表!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3年2月刊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