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基本屬性特征是創新,因創新而推動科學發展。
現代科學發展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的統一,即科學體系內的不同學科既交叉融合又分化發展,進而探索未知、發現新規律、形成新知識。因此,科研以創新為驅動力,又以獲取新認識、新知識為行為目的。
因此,支撐科學發展的科研就是要求新、求異、求變。這種以求新、求異、求變為本質特征的現代科研發展不但變化速度快,變化的幅度也很大,變化的節拍也快。人工智能、網絡信息、星空探測、現代戰爭、浩如煙海的學術期刊論文、各種類型的學術會議等,無不揭示并顯現出現代科研“變”和“新”的特征?蒲邪l展可謂日新月異、一日千里,大浪淘沙、奔流不息,處處充滿生機和創新發展的活力。
與現代科研發展相比,教育發展情況不容樂觀。比如地理學界,2002年丹麥學者提出的“人類世”概念,至今不但地理專業的本科生知之甚少,很多專業教師也不知其所以然,一些文章中甚至出現“建設我們偉大的人類紀”的表述。
代表業界最高水平的一線教師在參加職稱評審的教學視頻和答辯中,對地理學中的“水循環”“海岸地貌”等傳統知識,無法跳出高考模式的認識局限,按地理視角的要求進行解釋和分析闡述。
上學期我在設計本科畢業生論文選題時,出了一道“地理學新理論融入中學地理教學的分析”的選題,100多個學生沒有一個人選擇該題目做論文。學生認為這個題目有難度,主要是因為對新世紀以來地理學發展中出現的新理論、新概念、新知識知之甚少。
不知道其他學科的情況如何,但從筆者的教學經歷看,上述這些事例讓我得出一個判斷:教育已經滯后科研發展的節拍;赜^自己的工作和身邊同事的現狀,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就是,大學里的一線教師還沉浸和徘徊在應對各種評審、評估、考核、認證的“漩渦”中,填表、整材料、應對檢查考核等已成了一線教師的日常工作重心。而那些代表學科發展前沿思想認識的新理論、新概念、新方法,多是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在浩如煙海的各種期刊或者學術會議上。疲于應付日常雜事的大學教師幾乎沒有或者很少有時間接觸這些論文,更別提消化、理解、融匯這些新知識。故此,教育便與科研發展出現脫節。
那么,教育是否應該與科研發展合拍呢?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即使很難做到與科研發展完全合拍,但如果滯后得太多、太遠,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因為教育需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大學教師要承擔科研任務、大學里設置各種研究平臺、大學招收研究生等各種舉措,就是要讓教育與科研發展很好地合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就更需要科研創新、教育創新來引領,教育應緊跟科研的節拍。
因此,如何解決教育相對于科研發展嚴重滯后的問題,成為當前教育發展需要面對的具體問題。
筆者認為,首先,在思想和意識上,要對目前存在的教育嚴重滯后于科研發展的問題有足夠重視。各級主管部門、決策者,應認識到該問題在現實中的嚴重性及其危害,認識到其對教育發展可能造成的影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改革中,按照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規劃和發展未來教育。
其次,在方法上,要盡快將大學教師從繁瑣的評審、認證、考核所要求的各種表格和材料中解放出來,進一步把那些針對一線教師的過時的、機械的條條框框掃進歷史的垃圾堆,真正賦予一線教師以從事教學和教改工作的主動權和信任度,讓教師以嶄新的面貌應對、準備、探索教育教學工作。
最后,要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對教材、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課程設計、教育教學理念等進行全方位改革,切實將大學教師從表格中解放出來,使中學教師從應試教育中掙脫出來,以前瞻的眼光、宏觀的格局、拔高的層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我們仍需居安思危,以時代的緊迫感面對教育相對于科研發展嚴重滯后的問題,為建設教育強國而繼續努力!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教授)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3年2月刊 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