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苗永瑞是天體測量和時間頻率領域專家,曾擔任陜西天文臺(現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名譽臺長。他是我國授時工作的開拓者之一,為我國天體測量學,特別是星表和授時工作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領導建成我國BPL長波授時臺,把我國授時精度提高了1000倍,使我國授時工作步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
少年立志 潛心科研矢志報國
1930年12月3日,苗永瑞出生在山東濟南知名的民族工業實業家“苗氏家族”。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日本在山東進行軍事行動、政治滲透和經濟掠奪的同時,大力推行奴化教育措施。
苗永瑞的父親為了不讓他受到日本帝國主義的奴化教育,聘請家庭老師為苗永瑞及其兄弟授課。苗永瑞小學和中學的學業都是在家中完成的,在學習中對數理化和天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萌生出科技報國的志向。
1947年,苗永瑞以同等學歷考入齊魯大學天文數學系,開啟了他的天文學之旅。1948年隨著濟南解放,苗永瑞看到社會欣欣向榮的新氣象,這讓他更加堅定了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決心。
1952年大學畢業后,苗永瑞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工作。在這里,他有幸遇到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的張鈺哲臺長和眾多老一輩天文學家,見識了大量精美的古今天文儀器設備。他心馳神往,白天如饑似渴地向老前輩求教學習,晚上專心致志投入天文觀測。經過幾年的研究歷練,他最終選定天體測量和時間頻率作為研究方向,一干就是40多年。
1958年3月,苗永瑞在同事吳守賢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后,他被公派到蘇聯科學院天文總臺進修。在普爾科沃天文臺學習工作期間,他參與了子午天文觀測工作,這讓他對國外的授時技術有了更多了解和關注。
在紫金山天文臺和上海天文臺工作的十多年間,苗永瑞在提高天文測時精度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編制了天頂星表,測定天頂星專門用于測時,提高了測時精度,改進了觀測星位置,得到精度較高的測時星表。在天體測量臺選址方面,他根據微氣象理論,制定了一套天體測量臺選址方案,并多次主持選址工作,以實踐證明了方案的正確性。在授時技術革新方面,他主持安裝了我國第一批石英鐘,開創了我國利用專門天線接收短波時號的先河。
青春奉獻 扎根西北勇挑重擔
上世紀60年代中期,由于我國發展戰略武器和空間技術的迫切需要,醞釀已久的西北天文臺(后命名為陜西天文臺)籌建工作啟動。
1965年8月29日,由苗永瑞等3名中青年專家組成的西北天文臺選址工作組奔赴祖國大西北。他們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馬不停蹄地跑遍了青海、甘肅、陜西和新疆,行程達到萬余里。
在對22個地點進行踏勘和調研后,經過分析研究比較,選址工作組初步將西北天文臺址選定在陜西省武功縣楊陵鎮附近。1966年6月,在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后,最終將臺址東移至陜西省渭南以北的蒲城縣,并將建設項目定名為中國科學院“326 工程”。
由于當時戰備要求,授時臺要“靠山進洞”,具體地址定在蒲城縣城北的金幟山上。彼時,建設條件非常艱苦,短波授時臺的第一批建設者們幾乎不分晝夜地工作,來了設備自己卸,再徒手運進山洞。正是憑著“就算一塊塊石頭地搬,也要搬出一座天文臺”的斗志,這座凝聚著無數建設者心血和汗水的短波授時臺于1970年如期完工。
其間,苗永瑞被正式選定為上海天文臺支援西北天文臺建設的首批技術骨干。從此,他只身離開上海,來到大西北。在這里,他從年富力強的35歲,干到了年近花甲。23年來,他身負重任、埋頭苦干,過著極其清苦的生活,干著驚天動地的大事。他把一生的大好年華都奉獻給了這里,將一生的心血傾注在祖國的授時事業上。
1970年12月2日,短波授時臺正式啟用,其建立標志著我國擁有了完全獨立的專用授時系統,擁有了自己的標準時間。短波授時臺也成為當時國際上主要的授時系統之一。
一生執著 殫精竭慮為國授時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戰略武器和空間技術的試驗研究,對時間同步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1968年,苗永瑞起草了一份建議我國采用長波授時的報告。該報告被納入我國天文學規劃,為上世紀70年代長波授時臺的建設做了有價值的準備工作。
1973年,由中國科學院等單位聯合提出,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建設長波授時臺,工程代號為“3262工程”。苗永瑞擔任工程指揮部技術組組長,負責技術總體工作,發揮技術組織和抓總作用。
長波授時臺籌建初期,苗永瑞和工程指揮部面臨重重困難,不但缺乏長波授時的技術參考資料和現成設備,也沒有經驗,能依靠的只有國內科研、教學、生產單位的科技人員大力協作,邊研究邊設計加工,共同努力攻關。
此時此刻,苗永瑞感到了肩上擔子的沉重。他全身心投入緊張的工作中,一方面關注督促小功率長波臺的基建進度和設備安裝調試;一方面則把主要精力用于大功率授時系統的設計和研究,并在工程指揮部負責人的指導、支持和協助下,帶領科技人員主持完成了長波授時臺的總體技術方案,確定了工程全面鋪開的基本綱領和目標計劃。
經過各方的協同努力,1976年,小功率實驗臺建成;1982年,大功率長波授時臺建成;1985年7月1日,大功率長波授時臺全功率試播,并于次年通過由國家科委主持的國家級技術鑒定。
在此期間,苗永瑞領導團隊進行了天波信號利用、脈沖場強測定、復雜地面上長波地波時延預測、飛機搬鐘實驗以及利用D電離層進行太陽活動測定的研究,在長波授時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長波授時系統的建成,實現了測時、守時、授時等技術現代化,將我國的授時精度由毫秒量級提高到微秒量級,填補了國內長波授時領域的空白,使我國授時技術水平步入世界先進行列,有效地促進了我國在原子時頻技術、低頻發射、接收監測技術和低頻電波傳播等方面的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1988年,“長波授時臺系統的建立”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長波授時系統的建成,并沒有讓苗永瑞停下探索的腳步。他又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培養年輕一輩上,著力指導、培養和鍛煉“3262工程”中的青年科技人員,使他們得以在時間頻率工作實踐中迅速成長,成為擅長和熟悉時間頻率和授時發播工作各個環節的科技人才。這些人后來大都成為陜西天文臺以及我國時間頻率領域的科技骨干。
如今,這座幾經改造、升級和搬遷的授時臺見證了我國天文授時事業的歷史變遷,也見證了苗永瑞幾十年如一日,用熱血和汗水書寫的“淡泊名利、甘于清貧、無私奉獻、科技報國”的不朽精神。他對授時事業的貢獻和為科技奉獻的精神,將激勵新時代授時人不斷前行!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