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記者 陳彬 溫才妃 來源: 發布時間:2023-5-8 16:36:37
全國人大代表、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李言榮:
有組織科研的關鍵在于培養“總師”型人才

  近年來,隨著有組織科研成為我國重要的科研組織模式,如何將該模式在國內高校加以有效應用,成為公眾關注的話題。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李言榮表示,作為大國科研的重要范式,有組織科研對于我國科技自立自強有著特殊意義,也是當前國內高校必須要走的一條路。不過,對于不同類型、不同領域的研究,有組織科研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在他看來,對于以國家重大任務為導向的科研項目,科研的組織性是十分重要的。而對于基礎領域的研究,所謂“有組織”主要應體現在以興趣為導向,將不同學科和專業背景的研究人員集合起來,形成學術共同體。

  “基礎研究的本質在于刨根問底。”李言榮說,誰出的主意、誰提的問題,誰就應該成為相關研究的實際負責人,再以他為中心,通過彼此間的討論和爭論,產生“自下而上”的學術力量。

  他表示,與專門的科研機構相比,高校的優勢在于學科門類多且易于交叉,甚至可以形成一定規模的“學科集群”。這樣的學科群支撐和大量青年學生的參與,決定了高校在通過組織方式解決復雜問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當然,有組織科研不限于高校內部。在這方面,高校應加強產教融合,尤其是與大院、大企協同攻關。

  李言榮表示,目前校企之間比較好的一種合作模式,是企業針對自身遇到的難題向包括高校在內的社會機構征集解決方案,高校針對企業問題協同攻關,先重點解決問題的基礎部分,當取得一定進展后,企業內部的研發機構再作好對接,實現相關研究的及時應用。“目前,這種模式已經被包括華為在內的一些國內企業采用。”

  李言榮同時指出,高校要想真正實現有組織科研,目前仍有一些問題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在科研成果的評價方面,現有制度過于看重“第一完成人”。“人們主要關注論文的第一作者是誰、獲獎的第一人是誰,排在后面的人容易被忽略,也難以得到與其貢獻相符的待遇。”他表示,一項攻關成果的完成,往往要靠不同學科背景的人共同努力,我國已度過了文章數量追逐期,若還過于強調第一完成人,顯然會挫傷其他人員的積極性。

  再比如,正如前面所說,基礎研究的本質是刨根問底,但挖掘一個問題的本質是需要時間的。因此,評價制度不能急于求成,“要給科研人員時間,特別是不能給他們過大的競爭壓力,壓力太大是不能創新的。事實上,我們的一些科研之所以不能刨到根、問到底,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科研人員承受不了這種競爭壓力而中途退場”。

  李言榮強調,在有組織科研中,當面向重大型號、系統級科研任務時,各層次、各子系統的分工協作極為重要,這就需要一種“總師文化”。

  “所謂‘總師’,可以理解為是既具有足夠強的個人科研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戰略高度,更重要的是,還具有相當組織能力的科技領軍人物。”李言榮說,這類人才可以將一個大團隊有效凝聚在自己周邊,形成戰斗力。

  今年全國兩會開幕前夕,李言榮從四川大學調任西北工業大學工作。雖然履職時間不長,但西工大在長期的人才培養中形成的“總師文化”育人氛圍,已經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種文化的形成給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一個重大命題。”在他看來,有組織科研的關鍵,可以說就在于“總師”型人才的培養,而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為有組織科研提供此類“總師”型人才的雛形是高校,尤其是工科類高校的重要責任。但在現有高教體制下,如何更早發現具有相關潛質的人才,為這類人才提供適合生長的土壤,仍需要高校以及有關部門做進一步的探索!

(原文刊載于《中國科學報》 2023-03-07 第3版 高教聚焦)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3年4月刊 封面)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