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記者 陳彬 溫才妃 來源: 發布時間:2023-5-8 16:36:37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校長王希勤:
頂尖人才培養應將“頂天”“立地”相統一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以及高等教育逐漸邁向“深水區”,如何為社會提供更多頂尖人才,成為國內高校特別是頂尖高校必須思考的問題。

  “對于國內高校而言,所謂的‘頂尖人才’應該把個人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很好地結合起來,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有很高素養,在社會生活中做到政治堅定、業務精湛,同時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意識。”接受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校長王希勤總結道。

  具體到頂尖人才培養的類型或特征,他表示,必須要區分“學科”和“專業”的概念。“學科是學問的分科,專業是行業的專門化,二者之間相互聯系但又有本質不同。”

  站在國際高等教育領域的視角,可以從“學科—專業”和“本科生—研究生”兩個維度,將人才培養模式分為四類,即注重專業型研究生培養的美國創新型大學培養模式、注重學科型研究生培養的德國研究型大學培養模式、注重學科型本科生培養的英國文理學院培養模式,以及注重專業型本科生培養的蘇聯職業類大學培養模式。

  在王希勤看來,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基于對這些模式的學習借鑒和發展超越,培養了一大批各領域的優秀人才。頂尖人才培養應該努力融通這四種模式,并根據人才自身條件規劃發展路徑,同時突破功利性教育的局限,加強超越性教育。

  在這方面,清華大學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鑒性。“我們深入總結了上述四類典型模式,努力將各種模式的優勢融通起來。”王希勤說,具體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本科通專融合,即在本科生培養上持續加強通識教育,并將通識教育理念融入到專業教育中,在高年級階段引導學生適當接觸專業領域,通過專業課程和本科生科研,幫助學生打下扎實基礎。

  二是本研貫通培養,即做好一體化設計,著重設計具有連貫性和漸進性的課程體系,鼓勵優秀學生提前統籌規劃研究生階段的科研與本科階段的學習。

  三是在研究生培養中將“頂天”與“立地”相結合,加快培養一批不同學科和專業的緊缺型拔尖創新人才,特別是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

  四是突破功利性教育的局限,加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意識,培養學生具有超越當下、超越本地本國、超越人類自身的視野和格局。

  需要指出的是,在培養“頂天”型人才和“立地”型人才的問題上,國內高等教育領域曾出現過諸多思考和討論,其爭論的焦點就在于這兩者應“對立”還是“統一”。比如,有學者就曾提出,在大規模培養“立地”型人才的同時,為具有“頂天”潛質的人才在校內設立“特區”,進行針對性培養。

  對此,王希勤有著自己的看法。

  借用“學科”和“專業”的概念,他表示,“頂天”型人才多以“學科”為主,需要不斷拓寬人類知識的邊界,建立新的學術范式;“立地”型人才則多以“專業”為主,將自身所學與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結合,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兩者并非只能二選一,而是應該在頂尖人才身上統一起來。

  具體而言,高校依托基礎學科對于“頂天”型人才的培養,要善于把原創范式滲透到各行各業,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自己的成果;依托應用專業對“立地”型人才的培養,要善于把不同學科的最新理論知識匯聚起來,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二者相得益彰,方能切實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王希勤說。■

(原文刊載于《中國科學報》 2023-03-07 第3版 高教聚焦)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3年4月刊 封面)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