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六旬的趙阿姨平時身體很好,能吃能睡,每天還定時定點在樓下操場參加廣場舞鍛煉。但最近她突然出現乏力、胃口差等癥狀,甚至還發現皮膚和眼白變黃、小便顏色變深。趙阿姨老伴早年得過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正是這樣的癥狀,因此便讓趙阿姨去醫院檢查。趙阿姨做了很多檢查,結果排除了甲、乙、丙、戊型病毒性肝炎,也排除了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脂肪肝等常見肝病。
查房時,醫生問趙阿姨最近是否吃過一些藥物,但趙阿姨說自己身體很好,平時從不吃藥。這時,趙阿姨的女兒帶著禮物出現了。她見母親瘦了一圈,心疼得不得了,趕忙拿出帶來的保健品對母親說:“上次給你帶的這個保健品,你說吃著挺好,大家都夸你年輕了好幾歲,這次又給你帶過來了。我回頭再打聽一下,看有沒有什么保肝的好東西帶過來給你吃。”
聽到這里,醫生恍然大悟,趕忙詢問趙阿姨吃保健品的事。原來趙阿姨的女兒看母親年紀漸長,出于一片孝心給她買了美容養顏的保健品。殊不知正是這看起來不起眼的東西傷害了趙阿姨的肝臟。隨后,醫生趕忙讓趙阿姨停止服用這些保健品。進一步的肝臟穿刺活檢病理結果也證實趙阿姨是藥物性肝損。后經過保肝等治療,兩周后趙阿姨終于痊愈。醫生也對其和家屬進行了教育,讓他們充分認識到藥物性肝損的危害。
什么是藥物性肝損
藥物性肝損是指因服用不當,由各類處方或非處方的化學藥物、生物制劑、傳統中藥、天然藥、保健品、膳食補充劑及其代謝產物或輔料等誘發的肝臟損傷。據估計,西方國家藥物性肝損發生率約為1/100000 ~ 20/100000,而我國該比例約為23.8/100000。由于市場上藥品種類繁多,加之我國人口眾多且較多人缺乏相關醫學常識,該病發生率居高不下,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公共衛生問題。
藥物性肝損臨床表現各異,大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僅有血液肝功能指標異常;也有部分患者出現乏力、食欲減退、上腹部不適等非特異性癥狀;還有患者會出現皮膚及眼白黃染、小便顏色加深,更嚴重者還可導致急性或者慢性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因此,正確認識和合理規范使用藥物十分重要。
導致藥物性肝損的藥物
是藥三分毒。目前已知的具有潛在肝毒性的藥物有1100多種,涵蓋了大多數類型藥物,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幾類:部分中草藥、部分抗結核藥物、部分非甾體類抗炎藥、抗感染類藥、部分心血管類藥、部分鎮靜和神經精神類藥物、部分抗腫瘤藥物以及部分免疫抑制劑。
值得注意的是,常被大眾忽略的某些保健品和膳食添加劑也是導致藥物性肝損的重要因素。這些保健品組分復雜,有時難以確定究竟何種成分會傷害肝臟。此外,市面上的保健品魚龍混雜,如果監管不善,便會增加傷肝的潛在風險。大多數患者不將保健品當作藥物,在醫生詢問病史時自動略過,往往會造成醫生的判斷失誤。另外,一些染發劑、油漆等化學制劑也可能造成肝臟損傷。
哪些人容易患藥物性肝損
根據發病機制,藥物性肝損可分為固有型和特異質型兩類。固有型藥物性肝損與藥物劑量相關,一般可預測,一旦超過藥物閾值劑量或長時間持續使用基本可導致所有患者出現肝損傷。特異質型藥物性肝損的發生則與藥物劑量及使用時間無關,個體差異巨大,臨床表現各異,發病不可預測。遺傳學因素能影響藥物性肝損的發生,主要指藥物代謝酶、藥物轉運相關蛋白和人類白細胞抗原系統的基因多態性。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因素能影響藥物性肝損的發生。
年齡因素,某些藥物更易在老年人中引起藥物性肝損,而另有部分藥物則更容易引起兒童藥物性肝損;基礎疾病因素,具有肝臟基礎疾。ㄈ缫腋、丙肝等)的患者使用某些特定藥物(如抗結核藥)時發生藥物性肝損的風險增大,且發病后進展為肝功能衰竭或死亡的風險更高;肥胖和糖尿病因素,肥胖和糖尿病也能增加某些藥物誘發肝損傷的概率,同時加重疾病嚴重程度;女性和妊娠因素,女性可能對某些藥物更易感,女性懷孕期間使用藥物更需謹慎,某些藥物可致孕婦發生肝損傷,嚴重者還會出現爆發性肝炎。
預防與治療
藥物性肝損是由藥物等引發的肝臟損傷,因此科學合理地使用藥物對于預防該病的發生至關重要。公眾需提升對藥物性肝損的認知和警惕性,建立起安全用藥的良好習慣。
如需中藥治療,應到正規中醫院或中藥店購買藥品,并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用藥前和醫生確認好藥物服用的方式、劑量和持續時間,仔細閱讀藥物說明書。有基礎肝臟疾病的患者用藥前需及時告知醫生,F實中,有部分患者自覺藥物治療效果不夠,擅自增加藥物種類或劑量;或為避免多次服藥麻煩,將一天的藥量一次性服用;更有甚者在家人、朋友或病友的建議下更改用藥方案。以上這些行為都是危險不可取的。
用藥期間,要遵醫囑定期復查肝功能,并時刻注意自身癥狀體征變化。當出現乏力、食欲不振、皮膚和眼白變黃等癥狀時,應及時就診尋求醫生幫助。
發生藥物性肝損后需及時停用導致肝損傷的藥物,但擅自停藥也可能造成原發病的進展,故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調整,權衡停藥帶來的利弊。當發生肝功能衰竭時,需積極且慎重地評估肝移植的可能性。■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肝膽外科主治醫師)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3年4月刊 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