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在南海1500米深處發現兩艘明代沉船,大量文物保存完好,現場十分震撼。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在評價此次發現時特別指出,中國考古學家過去主要在陽光能照進的淺水海域開展工作,但從2018年起,他們開始在深海尋找沉船,這表明中國已具備進入大海更深處的能力。
2018年是“深海勇士”號正式交付之后的年份。如今,中國早已邁開步伐,向著極地海域更深處前進。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茖W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獲悉,近日由該所牽頭的我國首艘具備極地深?瓶寄芰Φ纳钸h?瓶即验_工建造。
過去10年,是中國人“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的10年,也是中國深?茖W技術跨越發展的10年?缭降钠瘘c是三亞市鹿回頭半島的盡頭,在這個我國最臨近深海的地方,10年間,一支深?萍紘谊牫砷L起來。
一場圍繞深淵的攻堅戰
海斗深淵是地球上最為神秘的極端環境,人類對它的了解甚至不如月球表面。向深淵進軍是我國幾代海洋人的夢想,但深淵科考風險極高,對裝備成熟度和隊員心理都是嚴峻的考驗。
有風險就不敢干?這不是深海所的風格。“深海本沒有路,我們走出來就是路。”深海所所領導常常這么說。
和新中國同齡的中國科學院,是我國科技創新的國家隊。2011年啟動籌建、2016年正式運行的深海所是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孩子”之一。一脈相承的,是“敢闖無人區”的氣魄。
“作為一個新單位,一開始選擇深淵這個方向,就是想改變小團隊作戰模式,集中力量啃這塊‘硬骨頭’。”深海所黨委副書記、副所長陽寧告訴記者,自籌建起,全所上下圍繞進軍深海這一方向集中攻關,絕不分兵。
陽寧坦言,啃“硬骨頭”的過程中“吃了不少苦”:經費沒到位,工作就先干起來;科考船采用超常規辦法,邊設計邊施工,海洋裝備與運行管理中心主任唐古拉山“泡”在廣州船廠兩年多;突發新冠疫情時,造船現場連一名工人都找不到,最后開著大巴從東北、西北搬救兵……
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提出“四個率先”目標要求,明確提出要“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2018年4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深海所時同科研人員親切交談并叮囑大家:“一定要向海洋進軍,加快建設海洋強國。”2020年11月28日,習近平致信祝賀“奮斗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
這三次關鍵性的指示,對于創業中的深海所人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強心劑。陽寧說:“不管有多大困難,國家的事情就是我們的責任。”
人們常說“如臨深淵”,但只有真正到了深淵,才能體會到這4個字的分量。2017年,“海斗”號水下機器人在一次作業中發生故障,消失在了10886米的“挑戰者”深淵,它的研制者——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唐元貴等人失聲痛哭。
一路走來,科考隊還“丟”過“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海底地震儀、箱式取樣器……收獲的,是我國深海裝備改頭換面的國產化升級,是中國人用自主裝備叩開了深淵科考的大門。
回頭再看,大家發現,這條創新之路果然是靠自己走出來的。
一次不計名利的團隊協作
“蛟龍”號是我國自行設計的首臺載人深潛器,作業能力極強,達到7000米級,令人遺憾的是大部分核心部件依賴進口。
“深淵是方向,深潛是手段。海洋研究依靠各種技術手段,技術水平決定了研究范圍。”陽寧指出,這就是為什么中國科學院在深淵科考啟動之初,就堅定地引進高技術。
要實現這樣的突破,必須打破海洋科學、深海工程和海上作業之間長期以來相互割裂的狀態。對此,深海所的秘訣是“不爭名不爭利只爭活”,將自己定位為“搭臺唱戲”的平臺,同全國優勢力量廣泛合作,讓大家都發揮特長,都有成就感。
由此而來的,是一場調動了全國優勢力量的科技大協作。
以我國第二臺深海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為例,其作為“十二五”863計劃的重大研制任務,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02所牽頭、國內94家單位共同參與研制,歷經8年攻關,實現了浮力材料、深海鋰電池、機械手等關鍵設備自主研發,國產化率達到95%以上。這不僅使潛水器的成本大大降低,也帶動了國內深海裝備企業整體技術升級。
“這就是我們‘吃螃蟹’的價值所在。”陽寧說。
第三臺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則更進一步,作業深度達到萬米。由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制的聲學系統突破全海深難關,實現完全國產化,借助組合導航系統和聲吶設備,潛航員僅用半小時便取回了布放在萬米海底的3個水下取樣器。
馬里亞納海溝的最深處,壓力高達1100個大氣壓,如果要做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大約需要17600匹馬才能將合在一起的兩個半球分開。由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發的浮力材料又輕又強,能在此壓力下將深潛器穩妥地從萬米深淵托出水面。
如此優秀的“奮斗者”號不負眾望,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32人搭乘“奮斗者”號下潛萬米海底25次,萬米深潛次數和人數均居世界首位。而在此之前,全世界只有3人到達過馬里亞納海溝的萬米深度。
對于做到“不爭名不爭利只爭活”這9個字,一開始即使是內部人員也并不完全認同。但現在,深海所卻因此成為朋友最多的研究所。在國內,它同全國100多家單位建立了實質性合作關系,成為深海研究大網絡中的小核心。中國科學院還同新西蘭、日本、印尼、智利等國建立了合作意向,開展聯合科考。
“擁有獨一無二的技術手段,也就掌握了話語權。”陽寧評價道。
一首酣暢淋漓的青春之歌
截至2023年1月22日,“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累計下潛159次。這樣頻繁的下潛來源于深海所的出海文化。在這里,所領導每年年終都要報告出海時間,有時一年超過200天都在海上。
現在的深海所,不論是研究員還是工程師,大家不是在海上,就是在準備出海的路上,這讓年輕人受益良多。設備工程師朱均感嘆:“第一次出?瓶,讓我明白了怎樣像個男人去戰斗!”
“80后”研究員杜夢然2014年博士畢業進入深海所,那時所里還沒有自己的科考船,她和同事租借小漁船出海做實驗。如今的她已經隨載人潛水器下潛深海20余次。她說:“我們無須模仿別人,也不需要‘帽子’與光環。勇闖無人區,才是我們這一代青年人應該努力的方向。”
30多歲的杜夢然已經成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項目負責人,所里一些“90后”年輕骨干也擔起國家重大項目的項目總師等職。一開始,主管部門不相信他們能勝任,深入了解后由衷贊嘆:現在這幫“小孩”真厲害!
這樣的成長得益于領導的放手,也得益于研究所以業績為主導的分類評價體系——基礎研究看論文質量,工程開發看設備完成情況,潛航員看下潛次數。作為高技能人才引進的鉗工周皓解決深?蒲醒b備相關技術難題236項,獲評高級技師,與研究員同級。
“‘帽子’沒有,干活的人多的是。”陽寧自豪地表示。
帶領一支年輕的隊伍乘風破浪,離不開黨組織的強大號召力。一次,在回收60臺海底地震儀的過程中,科考隊員晝夜在艙外觀察瞭望和打撈,在寒冷和疲勞中,廣播里傳來臨時黨支部書記的聲音:“請共產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到駕駛甲板搜索OBS!”不到一分鐘,十多人齊聚甲板,接手了任務。
在外場、在海上,他們成立臨時黨支部,在業務工作中扎實開展主題教育。“通過這次主題教育,大家充分認識到,深海研究不光是科學家的興趣,更是國家戰略需要,我們要把搶占科技制高點放在首要位置。”陽寧表示。
目前,大國重器“奮斗者”號、“深海勇士”號有力支撐了我國深?瓶肌本仍、深海考古、資源勘探、儀器和裝備海試等的發展。站在新征程的起點,中國的目標是將深?瓶即_到極地冰川。
“無論如何,只要國家需要,我們這支成建制的科技力量就會永遠堅守在祖國的南海。”陽寧說。■